第五章:文化人格内容摘要:

为与自然之道  道隐、侠隐、仙隐、佛隐与儒隐  自然、自由与虚静 说来有趣,载于文献的最早的隐士见于儒家“圣经”《 论语 》 ,他们大都是作为孔子的“反对派”出现于其周游列国的路上。 第一回合 丈人嘲笑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长沮嘲弄孔子:“知津矣” 桀溺甚至拉孔子弟子加入隐士之列:“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 ”(形象地道出了儒道两家人格之差异) 第二回合 微生亩(一位隐士)公开讥笑孔子:“丘何为是(如此)栖栖者。 无乃为侫(逞口才)乎。 ” 孔子:“非敢为侫者,疾固也。 ” 子路:“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由此可见,儒道两家人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儒家主张积极入仕,而道家则倾向于隐逸出世。 《 论语 》 中的隐士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直到 庄子 才建立起系统的关于“隐逸”的人格理论,庄子立论的依据是反孔子之道而行之。 现作以对比: 孔子与庄子同处乱世,世为何乱。 两人态度截然不同。 孔子认为 是礼崩乐坏,统治者不讲仁义,老百姓愚昧。 因而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庄子则认为 坏就坏在这仁义与智术。 因而主张“绝圣弃世”,主张“无为”,主张“遁世”。 与之适应的人格行为便是隐逸。 用世而有为 人伦规范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 遁世而无为 顺乎自然行乎自由 庄子主张 庄子画像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南华经 隐逸的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