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内容摘要:

大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用高度括概的语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人与万物的生化繁衍的规律揭示得一清二楚。 中医的阴阳学说,早已在原始医学中萌芽。  人体整体观  在 《 周易 》 的卦、爻辞及 《 易传 》 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这些部位生理功能的认识,表现出人体整体观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 如咸卦、大壮卦、艮卦等。  养生与预防  上古时代,医药条件很差,懂医习药的人也不多,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养,从而为强身、繁衍、保护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出朴素的预防养生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 如颐卦、既济卦等。  解剖与生理  在 《 周易 》 经文中,也偶涉人体某些部位,虽然比较简单,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对人体解剖部位的认识,也记载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这是有关人体解剖与生理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 如屯卦、困卦等。  泰否与损益  泰否、损益等卦中,分别阐述了阴阳对立面的排斥对立与统一和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与统一的哲理,对医药学的影响很深,成为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 婚嫁与生育  在 《 周易 》 经与传中,对于婚姻、性交和生育这一类关系人类社会的大事,多有论述。 人类的繁衍必须靠生育;在文明社会中,生育是通过婚嫁来实施的;而无论生育与婚嫁,都不能回避性交。 这些重要问题,在原始医学思想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如渐卦、归妹卦、恒卦等。  病种与药物  十分可贵的是,在 《 周易 》 经文中,记载了一些疾病与药物的名称,也提出了一些诊治法则,在客观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医学情况。 如丰卦、大过卦、 姤 卦等。  饮食与健康  在 《 周易 》 经文中,有些卦,对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作了深刻简明的论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这方面已有意识地予以重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原始医学中得到了体现。 如噬嗑卦、鼎卦、井卦等。   此外,还涉及有刑罚与医疗:如蒙卦、豫卦、困卦等。 诊治与预测:如无妄卦、损卦、豫卦等。  总之, 《 周易 》 经、传中的原始医学思想,虽然不够充实、不够系统,但弥足珍贵,从其中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 《 易 》 肇医之端,医蕴 《 易 》 之秘”;以及“医易同源”的道理。  二、 《 周易 》 及其易文化是中医学创建与发展的理论基石 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思想体系而言,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从医药的起源来说,古人把它推向了遥远的上古时代的神话,医药虽源于神话,实则来自上古先民的实践。 当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医药就开始走向理论化,就不断地与哲学相结合,逐步完善,形  成体系,同时显示出文化的特性。 最早给予医学的影响的,当首推 《 周易 》。 其原因是, 《 周易 》 作为中华文化的典籍,成书最早;在先秦以前的众多经典之中, 《 周易 》 又处于群经之首。 其次便是诸子百家,其论医,道家,老庄重虚无;儒家,孔孟崇心性;法家,韩(非)商(鞅)主图新;名家,惠子论自然;墨家,墨子倡薄死;阴阳家,邹衍尊阴阳五行;纵横家,苏(秦)张(仪)推崇养生;兵家,孙子讲谋变。  诸子之中,又以道、儒两家,对医学影响最大。  《 周易 》 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不仅对数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关键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祖国医药学和医药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医易相关”,便是对这种影响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 所谓“医易”就是指 《 周易 》 的哲学思想和象数原理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  指导与影响,指 《 易 》 文化向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并逐渐走向融合。 从现存于世的、起步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之初、历经数百年而成为最早的中医典籍 ——《 黄帝内经 》 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是如此不著痕迹地、系统又密切地和《 易 》 学水乳交融在一起。 其中 《 周易 》所阐述的阴阳学说,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从而成为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石。 其后历代医家不同程度地对医易相关问题,不断进行研究,留下了不少文论,  至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 《 类经 》 一书中,撰写了 《 医易义 》 、 《 大宝论 》等长篇专著,从而使医与易的结合,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一门“医易学”,不仅成为整个中医学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易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主要有:  “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  基于“天人同构”理论,主要认为人  身之中也有“太极”,而不同医家指称又有不同,如:  ( 1)命门太极说; (可参阅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的著述)  ( 2)心为太极说; (可参阅宋明心学家著述)  ( 3)宗气太极说; (可参阅明朝马玄台 《 难经正义 》 )  ( 4)中宫(脾胃)太极说;( 可参阅清朝邵同珍《 医易一理 》 )  ( 5)未分之卵太极说; (可参阅清朝唐宗海 《 医易通论 》 )  “太极说”在医学领域的衍化,从上面的各种观点来看,无论是命门为太极、心为太极、  宗气为太极、还是中宫脾为太极、未分化之卵为太极,集中到一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生理功能方面,强调“太极”作为生命本源的重要作用,它是人身的至宝。 讲生命的诞生,未分化之卵是太极;讲人体的形成,命门是太极;讲人身之主宰,心是太极;讲五脏六腑,脾土是太极;讲体内之气,宗气是太极。 各有所主,各具其能。 从广义中医学而言,“太极说”还衍化为太极拳、太极膏等等。  阴阳两仪说为中医学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则  源于易文化所构建起来的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六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与大法、药物性能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模型。  “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张介宾语)阴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表现,主要为:  ( 1)阴阳为中医学之本;  ( 2)阴阳互相对立;  ( 3)阴阳互相依存(互根);  ( 4)阴阳彼此消长,转化,阴阳是交感的,升降的;  ( 5)阴阳互相协调中和:阴平阳秘则生,阴阳离诀则死;  中药名方中还有 《 两仪膏 》 方出《 景岳全书 》 ,药为人参、地黄二味,加蜜炼制而成,一为阳气,二为阴血,故称两仪膏。  “三才观”对中医学的启迪  “三才观”也是 《 周易 》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 经文中未见其词,传文中由孔子总结而成:“ 《 易 》 之为书  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 “三才观”的思维方式对中医学影响甚大:  ( 1)“天有三宝:天、地、人;人有三宝:精、气、神。 ”  ( 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之书: 《 黄帝针灸 》《 神农本草经 》《 素女脉诀 》 )唐朝孔颖达望文生义,误称为父子三代,流传甚广。  ( 3)三焦:六腑之一,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 ( 4)三品法: 《 神农本草经 》 采用上、中、下三大分类法,“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  ( 5)三因说:中医病因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 ( 6)汗、下、吐三法:金代大家张从正《 儒门事亲 》 中提出这三大治疗方法。  ( 7)三阴三阳说: 《 内经 》 中提出 ——  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 《 伤寒论 》 据此提出三阴三阳病症。 中成药中有“三才丸”方出自 《 儒门事亲 》 ,药为人参、地黄、天冬三味,取天、地、人之意。  “四象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 由于“四象”是从“二仪”产生,所以准确的含义是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 除此之外,还有四时、卦画、筮数和物质等方面的含义。 为便于对比理解,特列表如下:  两仪 天、阳 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