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内容摘要:

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施拉姆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 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 没有重视干扰(噪音)要素的研究。 ( 三)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 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 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莱莉夫妇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微观 ——宏观 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第二节 传播的功能和层次 关于传播的功能有“二功能说”、“三功能说”、“四功能说”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