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内容摘要:
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 • 三、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要点 • 四、分析学习者的方法 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特点,包括认知成熟度、性别、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 一、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一、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二、学习者心身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幼儿期的基本特征 (二 ) 儿童期的基本特征 (三 ) 少年期的基本特征 (四)青年期的基本特征 (五)成年人的特点 二、学习者心身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幼儿期的基本特征 (二 ) 儿童期的基本特征 (三 ) 少年期的基本特征 (四)青年期的基本特征 (五)成年人的特点 三、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要点 (一)对学习者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生理方面的特点 2. 心理方面的特点 3. 学习方面的特点 4.社会方面的特点 初始能力分析 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对预备技能 ( prerequisite skills ) 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对目标技能 ( target skills) 的分析 , 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 分析教学内容与确定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根据单元目标来确定初始能力与教学起点,初始能力的预测(预备技能、目标技能、态度) • 根据内容分析来预测初始能力 如英语分班考试 • 根据预测来确定目标技能 • 使用态度量表来确定学习态度 (二)对学习者分析的要点 1.学习内容方面的能力 2.态度 3.工具技能 ◆ 蒂阿格拉简提出了若干经过了实际检验的技巧 ( 一 ) 从学习者那里收集情况 访问 征答表 测试 ( 二 ) 从其它方面收集情况 访问教师 查阅研究文献 四、分析学习者的方法 (一 )观察法 • 所谓观察法是指对学习者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在其形成的时候加以捕捉 、 记录 、 以便提供素材来分析一种方法。 •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两类。 《 课堂观察指导 》 郑金洲 主编 陈瑶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 )调查法 • 所谓调查法是指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 ,将所得到的回答作为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 调查法可以分为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 以问卷方式了解中学生对数学学科态度的量表,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到学习者对待 所学内容的态度。 ( 1) 对于成为一名数学家,我觉得: ① 毫无兴趣② 尚无兴趣③ 不知道 ④ 感兴趣⑤ 极感兴趣 ( 2) 在校外,我使用数学的情况是: ① 从不想用② 很少去用③ 有时使用 ④ 经常使用⑤ 一有机会就使用 ( 3) 在校外娱乐、阅读、消遣或观看电视时,我使用数学的情况是: ① 从未有过② 很少会用③ 有时使用 ④ 比较经常⑤ 极为经常 ( 三 ) 作业分析法 • 所谓作业分析法就是对学习者的作业和试卷的完成结果进行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判断其学习问题的方法。 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 学习者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教学设计工作中 , 既不可能 , 也无必要对学习者的所有特点作面面俱到的详细分析。 教学设计者在这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表现为: 能根据特定教学任务要求 , 判断学习者需要哪些特点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是重要的 , 从而选出需要分析的特点。 能使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这些特点。 能将这些特点加以总结。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教学目标概述 • 涵义: 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 特点: 教育技术学者认为,采用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缺点。 因为教学目标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是系统研究方法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详细。 • 功能 二、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方法 ABCD的表述(行为主义观) 内外结合法(认知观) …… 基本要素: ABCD 法 Mager,1962,采用行为术语的编写方法 对象 Audience B 行为 Behavior 条件 Condition 标准 Degree A C D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 为了便于记忆,他们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 ABCD模式: A…… 对象 (audience), 即应阐明教学对象。 B…… 行为 (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 条件 (condtion), 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 标准 (degree), 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在 1962年出版的 《 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 》 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 1)行为 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例如, 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 ( 2)条件 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例如, 提供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 3)标准 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或行为改变的程度)。 例如, 至少有 80%的句子分类正确。 [例 ] 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 90%。 A C B D 实例 请你 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对象 条件 能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 行为(内容) 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标准 实例 对对象( A)的表述 明确地说明教学对象的构成。 对行为( B)的表述 • 在编写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时,可使用一些含义较广的动词。第三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第三节词义的辨析和应用
它們在語言中,都可以對比使用,都是反義詞。 語言中的反義詞是事物矛盾和對立反映到詞彙上的一種表現。 如在人類的感情世界,自古以來,便有愛與恨、憂與樂的矛盾。 在人生旅途上,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順遂,有的困頓,更是存在的客觀事實。 表達這種人世間的矛盾現象,便產生了反義詞。 多數的反義詞,都是一對一的關係。 反義詞的修辭功能是,能夠增加語言的鮮明性,使語言更富說服力。
第三节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的形式表示时, k称为开环放大系数。 显然 的关系为: ,式中 不计 0极点。 gkk与jigpzkk jp所以,开环放大系数: 6444 k 由于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所以另一个闭环极点为: 3 p13 [特别提示 ]: 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形状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 一般说,开环传递函数在 s左半平面增加一个极点将使原根轨迹右移。 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