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内容摘要:

善恶观念 善恶是历史范畴,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二)根据: 动机和效果辩证结合 动机论 观点 : 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动机之中,与效果无关; 代表人物 :康德 “ 善良意志 ” 合理之处 : 强调人们的行为动机 错误之处 :一味追求动机的纯洁性而忽视实际效果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效果论 观点 :认为决定道德行为性质的只有效果,与动机无关; 代表人物 :边沁、密尔 (或译为穆勒 ) 合理之处 :匡正了动机论者对效果的忽视 错误之处 :把行为的社会有益性与行为的道德性混淆起来,对复杂道德现象的评价缺乏公正性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马克思主义 道德评价的总原则 在总体上既看动机又看效果 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 分 析 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则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则举世无完人。 ”  主张孝不孝主要看动机,生活作风主要看效果,告诉人们在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上要区别对待,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二、道德评价的类型和手段 (一)社会评价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 分为 自觉 的道德评价和 自发 的道德评价。 二、道德评价的类型和手段 (二)自我评价 内心信念 本人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 第二节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涵义和作用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途径及特征 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涵义与作用 (一)涵义  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