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内容摘要:
函数 与明视觉光谱光效率函 V(λ)一致,即 )(y)V()( y光谱三刺激值的 𝒚 (𝝀)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光谱色度坐标已知,由下式即可求出光谱三刺激值: )()()()(1)()()()()()()()()()(yyyxyyzzVyyyxx光谱三刺激值与色度坐标的转换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CIE1931XYZ 光谱 三刺激值曲线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2) CIE 1931 XYZ色度图与 Yxy数字表色方法 y=0的直线与亮度没有关系,即无亮度线,光谱轨迹的短波端紧靠这条线,虽然补充短的光的刺激能够引起视觉上的反应,产生蓝紫色的感觉,但是380~ 420nm这一段补充的辐通量在视觉上只能够引起微弱的反应。 • xy色度图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颜色三角形中心 E处是等能白光,又三原色各 1/3产生,其色度坐标为:x=, y=, z=。 C点的 CIE标准光源 C的色度坐标点;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任何颜色在色度图中都占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靠近补充末端 700~ 770nm的光谱波段范围具有一个恒定的色度值 ;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光谱轨迹 540~ 700nm这一段,在颜色三角形上的坐标是x+y=1,这是一条与 XY便重合的直线。 它表明,在这段光谱范围内的任何光谱色,都可以通过 540nm和 700nm这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成;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光谱轨迹 380nm~ 540nm这一段是曲线,在此范围内两种颜色的色光混合,不能够获得两者之间位于光谱轨迹上的颜色,而只能获得光谱轨迹所包含的的面积只内的混合色;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增加两种颜色的色光的波长间隔,直到这两种色光相混合显示出无色相的白光,则称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色度图中点的位置可以代表各种色彩的颜色特征。 但是,前面曾经讨论过,色度坐标只规定了颜色的色度,而 未规定颜色的亮度 ,不能够唯一地确定一个颜色 CIE1931 Yxy数字表色方法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所以若要唯一地确定某颜色,还必须指出其亮度特征,也即是Y的大小。 我们知道光反射率 ρ= 物体表面的亮度 /入射光源的亮度 =Y/Y0 所以亮度因数 Y=100ρ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ZYXYyZYXXxYYYyyxZYYYyxX1 由物体三刺激值计算 Yxy的公式为: 由 Yxy计算物体三刺激值 :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CIE 1964 XYZ补充色度学系统 人眼观察物体细节时的分辨力与观察时视场的大小有关。 与此相似,人眼对色彩的分辨力也受视场大小的影响。 实验表明:人眼用小视场( 4176。 )观察颜色时辨别差异的能力较低,当观察视场从 2176。 增大至 10176。 时,颜色匹配的精度和辨别色差的能力都有增高;但视场再进一步增大时,则颜色匹配的精度提高就不大了。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1931CIE XYZ系统是在 2176。 视场下实验的结果。 因此,只适用于 4176。 的视场范围。 由于这一原因,1964年 CIE又补充规定了一种 10176。 视场的表色系统,称为 “ CIE1964补充色度学系统 ”。 这两种系统中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坐标的概念完全相似,只是数值不同。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 郑元林 () 2176。 和 10176。 视场的三刺激值曲线 CIE1964三刺激值曲线 印刷色彩学(第三版)。第七章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阿拉伯语译本。 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正在准备出版 《 红楼梦 》 的新译本和全译本。 随着汉学的复兴,海外汉学家对 《 红楼梦 》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水平也越来越高。 评价: 《 红楼梦 》 全书结构宏大,语言传神,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已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多国文字出版。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二、探究点: 《 聊斋志异 》 和 《 儒林外史 》 《
第七章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的杂菌种类分析 四环素的发酵过程最怕污染双球菌、芽孢杆菌和夹膜杆菌;柠檬酸的发酵最怕青霉菌的污染;谷氨酸发酵最怕噬菌体污染 梭状芽孢杆菌 双球菌 ㈡ 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① 大批量发酵罐染菌 ② 部分发酵罐染菌 ③ 个别发酵罐连续染菌 ㈢ 不同污染时间分析 ① 染菌发生在种子培养阶段,或称种子培养基染菌 ② 在发酵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生染菌,或称发酵前期染菌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