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伦理学是什麽?台大哲学系林火旺教授内容摘要:

人(Levite),他也應該留下來幫忙,然而他只過去看了一下這位受害者,然後也和前面那位一樣走開了。 最後來了一位撒馬利亞人 (Samaritan),他看到這位受傷的猶太人,非常同情他,雖然猶太人很痛恨撒馬利亞人,但是這位撒馬利亞人對待他的敵人並沒有像前面兩位一樣,他不但沒有遺棄這位受傷者,而且過去檢查他的傷勢,並為他包紮,然後小心地把他抱起來,帶到最近的旅館,整晚留在那邊照顧他。 隔天這個撒馬利亞人要離開,當他付旅館費給旅館主人時告訴他:「請幫忙照顧這位可憐人直到他康復,不論他吃住要花多少錢,我下次來的時候會全數付給你。 」 三、幾個可能的誤解 (3)根據這個故事,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制定「慈善法」 (Good Samaritan law),規定從事急難救助者可以免於法律責任。 有些這類法律甚至規定,某些狀況下見死以不救會受到制裁,目的是為了鼓勵大家勇於助人。 三、幾個可能的誤解 2.分別三種道德評價:行為、品格、人。 (1)品格 (character)和行為:行為可以是對或錯,而品格是一個人行為的普遍傾向 (disposition),良好的品格就是品德。 (2)好人或壞人:評估一個人是以他整體的品格為依據,品格有很多種,如果一個人在某一種品格上有缺失,不代表他就是壞人。 王永慶、辛德勒是壞人嗎。 (3)道德也分公德、私德,即使違反的是私德,也有輕重之別。 譬如:陳聰明、吳育昇、吳睿穎所犯的錯誤是不一樣的,雖然“人都有過去”,但每一個人的過去並不一樣。 (4)要求一個人要有道德,只是要求一個人整體而言對社會是一個“加分”的人。 三、幾個可能的誤解 (二)言教不如身教。 1.「說一套、做一套」的道德教育當然對受教者不具有說服力,所以道德教育常需要尋找人格典範。 2.能夠進行身教的主要人物是父母,而老師的責任則是言教,所以在學校中,言教重於身教。 3.我們的社會有證嚴法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