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摘要:

的 ID过程模式 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境、设计定位、设计背景、教学目标,在基本要素的排序与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根据模式的适用范围,可分类:。 以设计对象的层次为依据 以系统为中心的模式 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 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 以作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为依据: 以教为中心的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模式 兼容模式(双主模式) ID模式在设计实践工作中的作用 1)相互交流的手段 2)管理设计活动的指南 3)辅助决策的系统(有助于决策者整体性考虑问题) 4)在把各种 ID模式运用于多种教学情境中,形成具体设计项目的问题解决模式、更灵活的设计模式方案。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 教学对象: 学习者一般特征、初始能力 教学目标: 可观测的行为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方法、组织形式、媒体 教学评价 :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相互联系、制约的系统元素 方法 目标 评价 学习者 三、常见的 ID过程模式 (一)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史密斯 —雷根模式 (二)三类 ID模式 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格拉奇和埃利模式 2) 肯普模式  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 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 我国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1)四大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 2)线性过程与系统方法的统一(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设计各素); 3)一般特征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 内容 分析 学习者 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 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设计成果的运用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修改 修改 为什么学 —学什么 ——怎么学 —学得如何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以课堂的中心) 教学设计的一般特性 教学的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上的 教学的目的是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的 (需求分析 ) 教学目标是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系统成功的要素 教学设计研究和工作的重点在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材料的选择上 (“如何教” ) 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 按照学习者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来测试 ,重点放在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上。 课题-工作任务目的 学生者特征 学科内容 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提供的辅助性服务 学习评价 预测 学习需要 目的 优先约束 修改 修改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2、肯普( Kemp)模式 肯普模式的主要特点: 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要素间没有连线:可不考虑某要素或次序灵活  学习需要和目的是模式的中心,即 ID的出发点与归宿  教学设计是连续过程,评价与修改不断与其他要素联系  较适于实际的教学问题解决 ID模式分析思路:  适用范围。  该教学模式由哪些要素过程。 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 比较该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与其他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有何特点。 有何不足。  学习理论基础。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P59) 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 有计划的指导下 ,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发展能力 , 增强体质 ,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 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要素 , 如何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 、 有序运行 , 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 这是摆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复杂的任务。  要做到这一点 , 只能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 教学过程设计 ”。 如图: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要素  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 、 分析教学内容 、 分析教学对象 、 编写目标体系 、 制定教学策略 、 选择教学媒体 、 组织教学实践 、 进行教学评价等八个部分。  对照具有代表性的 史密斯 —雷根模型 相对照 ,可以看出它同样包括:教学分析 (我们称为课程教学设计 )、 策略设计 (我们称为课堂教学设计 )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特点 1( P59)  (1)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或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拟定的总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 , 同时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最终归宿。  (2)网络式结构 , 设计时各步骤基本上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的。 必要时 , 可以跳过某些步骤重新排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