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口面板堆石坝设计及施工总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向冲沟 ,冲沟切深1025m。 坝址处岩层为泥盆系跳马涧组 ,依岩性可分为三层 :(1) D2T2 为紫灰色 ,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砂岩砂含铁砂岩 ,紫色粉砂质板岩 ,分布于坝右坡 , 厚度大于 30m。 (2) D2T31 紫色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紫色细砂岩 ,分布于河床 ,厚约 1020m。 (3) D2T32 紫色板岩和粉砂质板岩互层 ,分布于坝的左坡 ,厚度大于 20m。 另外 ,河槽内有第四系冲积堆积物 ,厚约。 坝 址地质构造较为简单 ,呈一单斜构造 ,岩层走向近 EW,倾向 S,倾角 50~ 80,岩层走向与河流平行 ,岩层倾角右陡左缓 ,右坡 70~ 80,左坡 50~ 60,未发现较大断裂构造 ,但层间挤压较普遍 ,裂隙较发育 ,裂面多呈闭合状。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据钻孔和平洞揭露,岩层强风化带已剥蚀,两岸及河床岩表面呈弱风化状,左岸板岩层含有方解石条带和扁豆,表面被溶滤呈蜂窝状,但其深度不大,弱风化带深度 34m,河床弱风化带深 1。 52m,右岸砂岩,板岩风化较浅,但含铁砂易于风化,呈夹层风化状,一般弱风化带深56m。 依利用基岩要求有足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基岩要求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弹模值等原则,确定将弱风化带全部挖除 ,作 适当 加 深 开 挖 ,河床及 280m 高 程以 下 23m, 标高(zk6)(zk3),左岸开挖深度 34m,右岸 56m。 根据坝址六孔隙段压水试验 资料及平洞观察 ,岩石属斟岩裂隙弱水 .岩石透水性随深度加大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弱风化带透水性强 ,微风化带中等透水 ,平洞中也见潮湿面和点状滴水 ,新鲜岩石一般不透水 (见坝基岩石透水特性表表七 ).左岸及河床透水带厚度较小 ,W 值小于 .03的深度 8~ 10m,左岸地下水位。 (AK2 孔 )右岸 透水带较厚 ,W 值小于 的深度20— 22m,地下水位较深 ,标高 (ZK1)。 地下水水质为 C1 Na淡水 ,对水泥无侵蚀。 面板堆石坝坝基肩稳定条件分析: 坝基岩石为 D2T2 粉砂质板岩夹砂岩,岩层产状陡立,岩性 较坚硬,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坝基岩层没有缓倾角软弱夹层或产生滑移的结构面,下游 河床无临室 面 ,坝基滑移条件不具备 ,其滑移必须剪断岩层 ,因此 ,抗滑稳定较好 . 坝基 岩层层面裂隙须河延伸 ,构造裂隙较发育 ,在水库蓄水后 ,在压力水头作用下 ,有一定渗透漏能力 ,同时粉砂质板岩及板岩中方解石条带和扁豆在水的作用下易于溶滤 , 降低岩石强度 ,增大坝基扬压力 ,对坝的渗透稳定不利 ,建 议采取一定防渗措施 ,进行惟幕灌浆 ,按 W 值 作为置惟幕的要求 ,河床应达到米标高 ,左岸 惟幕深 10m,坝肩应达标高为 305m(AK2 孔 ),右岸 帷幕深 20m,应达标高 299m(AK1孔 )左右坝肩未发现软纱夹层及断裂构 ,但仍然存在几组不利坝肩稳定的结构面 ,对坝肩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兹分述如下 : 右坝肩主要发育有下列几组结构面 : 第一组走向 N15~ 35E 倾向 SE 倾角 50~ 85 张节理组 ,发育较密集 ,间距 ~ 一条 ,裂面较粗糙 .该组节理在右坡下部的 (约 300m 标高以下 )发育较差 ,一般闭合 ,倾角较陡约 70~80o上部 (300m 标高以上 )发育较好 ,延展长达 3~ 5m以上 ,张开宽 ,倾角较缓 5060. 第二组走向 N20W 倾向 SW 倾 角 70~ 80o 剪节理组 ,该组裂隙间距 ~ 条 ,一般闭合 ,单条延展长 1~ 3m,与第一组成锐角交截 ,并有追踪现象 . 第三组走向 N50~ 80oE倾向 NW 倾角 10~ 30o 不等剪节理组 ,而波状起伏 ,微张开 ,在矾段一般闭合 ,延展性较差 1~ ,间距 ~ 一条 . 第四组走向近 EW 倾向 S倾角 60~ 70o层面裂隙组 ,间距 ~ 一条 ,单条连续性稍差 ,长 2~ 3m,裂面较粗糙 ,地表及平洞 (PD3)张开夹泥宽 .1~ 2cm 第一、第二两组有可能构成不连续横向切割面 ,第三组反倾角节理有可能成为隐蔽的滑移面 ,第四组层面裂隙具有纵向切割面特征 ,这些结构面使岩体切割成不规则的模形体 ,倾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