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煤田滴道盛和煤矿立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立井六采区主运道掘进时,围岩温度升高并伴有变质现象,温度最高时达40℃ 以上,是由白垩系岩浆侵入所造成的。 系统形成后,巷道内温度依然高达30 余度,对煤层开采有很大影响。 第三节 其它有益矿产 根据以往地质勘探报告和井巷工程揭露,井田内无其它有益矿产。 15 第四章 煤层与煤质 第一节 煤 层 一、含煤性: 该矿井的含煤地层为中生界、白垩下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含煤 20 余层,可采层或局部可采煤层有 8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2 1 18A、 1 1 1 112,其中 1 1 18A、 20层为局部可采层,本组含煤总厚度 ,含煤系数为 %。 二、可采煤层: 28 号层: 单一结构,煤厚 ,平均厚度 , 2 线以西, 5 线浅部和 14线以东不可采,其中 9三线发育最好,顶、底板均为中粗砂岩,局部地段含小圆砾。 肉眼鉴定为光亮型煤,玻璃光泽 — 金属光泽。 物性反映明显,异常反映陡峭,界面清晰。 距穆棱组 29 标志层一般在 380400m。 本层全区发育稳定 ,煤层对比清楚 ,为较稳定煤层。 19 号层: 背斜南发育局部可采,背斜北不可采,单一结构,煤厚 ,平均煤厚, 8 线以东发育,多呈单一结构,浅部 9 线以西,深部 8 线以西不可采 尖灭。 顶底板为粉细砂岩。 肉眼煤岩类型为半亮 — 光亮型,油脂光泽-玻璃光泽。 焦煤,距 20 号层 210m。 本层在本区发育不稳定,只在一采区东部可采,为不稳定煤层。 18A 号层: 背斜南不发育,背斜北发育,全区可采,结构单一,煤厚平均在 —。 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砂岩。 肉眼煤岩类型为半亮 — 光亮型,玻璃光泽。 焦煤,距 18 层 13m。 本层在矿区范围内不发育,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较大,为不稳定煤层。 18 号煤层: 16 全区发育,大部可采,单一结构,煤厚 0- ,平均厚度 ,块状,焦煤,顶底板均为中细砂岩。 肉眼鉴定煤岩类型为半亮 — 光亮型煤,玻璃— 金属光泽。 距 18C 层 35m 左右。 本 层在矿区内发育比较稳定,虽然厚度介于可采和不可采之间,但厚度变化不大,矿区范围内为较稳定煤层。 17 号层:复杂结构,二 三分层,全区发育,煤厚 - ,平均煤厚 ,顶板为中砂岩,底板常带有页岩夹煤的伪底,肉眼鉴定煤岩类型为半亮 — 半暗型煤。 距 18号层 10m 左右,基本全区可采。 本层煤发育比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矿区范围内为较稳定煤层。 16 号层: 单一结构,煤厚 - ,平均煤厚 ,立井深部 16与 17 号层成对出现,间距很小,一般 35m,可采点极少,只在立井六采区 浅部以西局部可采,焦煤。 肉眼鉴定煤岩类型为光亮 — 半亮型煤。 本层为薄煤层矿区范围内可采范围小,为不稳定煤层。 15 号层: 全区发育,局部可采,简单结构,煤厚 - ,平均煤厚 ,块状,煤层中间常含有一薄层煤页岩夹矸,顶底板为粉细砂岩。 肉眼煤岩类型半亮 — 光亮型,玻璃 金属光泽。 距 16 号层 3040m,焦煤。 本层矿区范围内可采范围小,煤厚变化大,为不稳定煤层。 12 号层: 全区发育,立井深部可采,煤厚 - ,平均煤厚 ,结构简单,距 15 号层 40m左右,顶底板为砂 — 砂页岩。 肉眼煤岩类型为半亮 — 光亮型,油脂 — 金属光泽。 本层全区发育,煤层结构和厚度均较稳定,煤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煤层。 综合本井煤层发育情况,矿区范围内煤层类别划为较稳定的二类。 三、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采用原勘探地质报告结果。 城子河组煤层对比:根据岩性特点和煤层赋存规律, 以 23B 标志层为对比基线分上、下两部分来进行对比。 17 上部层段:从穆棱组底界含砾、粗砂岩 — 23B标志层总厚 220m 左右,此段岩性较粗,以灰白色含小园砾中 — 粗砂岩为主。 28 号煤层群发育在此段的上部,2 2 2 24 这四层煤发育在 40m 左 右 的间距内, 28 号层发育最好,平均厚度在 ,单一结构。 24 号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较大,灰分高。 2 26层为单一结构,很薄,全区只 7 线附近有少数可采点,这组煤层物性反映极好,24 号层距 23B 标志层 1— 6 线 80m左右; 7线以东 100m 左右。 23B标志层:此层全区发育,稳定,为本区最好的一标志层。 厚 — ,灰 — 灰绿色凝灰岩,性脆,质纯,测井曲线特点为天然天然呈中高峰,视电阻率曲线呈负向峰。 下部层段: 23B标志层至滴道组凝灰质火山碎屑岩。 此段为本组主要赋煤段,煤层间距近,可采层数多,地 层东厚西薄。 其对比特征如下: 23B标 — 20号层:此段岩性较粗以中细砂岩为主,有些地段局部含小园砾,厚度 60— 80m 左右。 20 号层本身结构特征,此层为高灰分煤层,结构复杂,平均厚度 左右,肉眼鉴定煤岩类型为半暗 — 暗淡型,稳定,全区发育,本身是一层很好的对比标志。 18C 层:此层发育稳定,厚度较薄,一般在 — 左右,底板带一薄层凝灰岩,是本段对比较好的标志层之一。 煤层组合特点: 20— 1 18— 1 12— 11 为三组煤层成对出现,发育在160— 180m的间距内,煤层层位全,到本井深部 地层厚度变小,可采煤层减少。 19号层 7线及 7线浅部以西尖灭; 18号层 10 线以西开始变薄, 8线以西尖灭,8 线浅部向西此段地层厚度变小, 110―― 130m 岩性变细, 1 18A、 18B 层缺失。 12号层:其下 40— 60m开始见滴道组凝灰岩、火山碎屑岩,下部为基底麻山群变质岩系。 第二节 煤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 18 肉眼观察呈黑色,油脂光泽,断口参差不齐,或是贝壳状,条带结构,宏观煤岩类型是半暗 — 半亮型、半亮型、半暗型和少数光亮型。 二、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可选性及煤类 本区各煤层属变质程度中等的煤层,有害杂质 少,矿物质碎屑以石英碎屑和粘土质为主,固定碳含量为 90%。 各煤层煤质情况如下: 28 号层:原煤灰分 Ad 为: %,平均为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灰分分级〉( GB/)标准确定为中灰分煤;煤中全水分Mad为 %,按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煤炭发热量分级〉( GB/)标准确定为中高热值煤;按煤的干燥基硫含量 Std为: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煤炭硫分分级〉( GB/)标准确定为特低硫煤。 按煤的干燥基磷含量 Pd为 %,根据〈煤中磷分分级〉( MT/5621996)标准确定为特低磷煤;按精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Vdaf为: 20%,根据〈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 MT/T84920xx)标准确定为低挥发分煤;胶质层厚度Y为: ,平均为 ; G 值为: 85,根据〈中国煤炭分类〉( GB575186)标准确定煤类为焦煤。 19 号层 :原煤灰分 Ad为 :%,平均为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灰分分级〉( GB/)标准确定为中灰分煤;煤中全水分 Mad为%,按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煤炭发热量分级〉( GB/)标准确定为中高热值煤;按煤的干燥基硫含量 St为: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煤炭硫分分级〉( GB/)标准确定为特低硫煤。 按煤的干燥基磷含量 Pd 为 %,根据〈煤中磷分分级〉( MT/5621996)标准确定为特低磷煤;按精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Vdaf为: 24%,根据〈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 MT/T84920xx)标准确定为中挥发分煤;胶质层厚度Y为: 610mm,平均为 ; G值为: 75,根据〈中国煤炭分类〉( GB575186)标准确定煤类为焦煤。 18A 号层:原煤灰分 Ad 为 28%,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灰分分级〉19 ( GB/)标准确定为中灰分煤;煤中全水分 Mad 为 %,按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为: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178。 煤炭发热量分级〉( GB/)标准确定为中高热值煤;按煤的干燥基硫含量 Std 为:%,根据〈煤炭质量分 级178。 煤炭硫分分级〉( GB/)标准确定为特低硫煤。 按煤的干燥基磷含量 Pd 为 %,根据〈煤中磷分分级〉( MT/5621996)标准确定为特低磷煤;按精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Vdaf 为:%,平均为 % ,根据〈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 MT/T84920xx)标准确定为中高挥发分煤;胶质层厚度Y为: ,平均为 ; G值为: 93,根据〈中国煤炭分类〉( GB575186)标准确定煤类为焦煤。 灰分平均 32%,煤质较好,原 煤发热量。 煤质分析试验综合成果表 名称 Mt % Ma % Ad % V adf CR c 18 S t % Qgrdaf Mj/kg d P g % C %f H % N % GRI Sio2 Y mm 28 19 20 56 030 89 85 65 1316 19 33 24 46 0..005 90 75 65 18A 28 25 47 91 75 61 1523 18 2..3 33 26 46 89 85 65 1618 17 26 23 57 90 82 62 1118 12 12 0..9 26 22 46 90 87 63 1419 18 号层:一般原煤灰分在 2030%,发热量 ,焦煤。 17 号层:一般原煤灰分在 2030%,发热量 ,焦煤。 15 号层:一般原煤灰分在 30%左右,发热量 ,焦煤。 12 号层:立井深部原煤灰分为 30%,原煤发热量 ,焦煤。 三、煤的风氧化带动 本次核实没有重新确定煤的风氧化带,仍采用原勘探地质报告的确定结 果。 本区第四纪冲积层厚度平均 ,煤层的风化及氧化带主 要分布在浅部煤20 层露头以下 4080m 地 段。 此地段中煤质变差且在五十至八十年代之间已大部被大、小井开采,所以无利用的可能性。 煤的可选性为中等 — 难选煤。 煤的工业用途是做为较好的炼焦配煤。 21 第五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一、地表水体 本区地表水体主要有流经矿区中部的 牤 牛河,矿区北部的河北沟,矿区南部的穆棱河。 1、河北沟:流经三井,河北地区,向南汇入 牤牛河,河宽 25 米,河深 米,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牤牛河:是本矿区最主要的一条河流,自林口、麻山、兰岭在滴道汇入穆棱河,流长 60 公里,河宽 2030 米,平均流速 ,比降为 ‰。 穆棱河:河床宽阔,河谷宽而平坦,河道遇回曲折,形成方形河漫滩,枯水位标高在 190 米左右,平常时期河水也仅有两米左右深,汛期可达至四米左右深,河床宽 30~100m,河床平均比降约 1‰。 目前,该河流量为 862m3/h。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本井区内有三种水文地质单元。 (1)、中生代煤系地层:在单元地形上呈低山丘陵,矿区内几条小河发源并流经该地层,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呈裂隙水形式富存。 其排泄方式多向冲积层排泄及以少量山泉涌出。 地层渗透系数 K=179。 105— ,单位涌水量 q=179。 105—。 该层水质多属重碳酸镁水,固型物 178623mm/L,氢离子浓度呈弱碱性, PH 值在 之间。 本类型水文地质单元分布于滴道背斜南翼至穆棱河冲积边缘之间。 (2)、第三纪玄武岩台地区: 玄武岩多呈平坦台地,其原生节理和气孔构造发育,透水性强,地下水呈孔隙、裂隙水形成富存。 地下水多在台地边缘形成泉水排泄,岩石中含水量小。 玄武岩底层多有火山灰层,起到隔水作用,大气降水不易直接向煤系地层补给。 本井水文地质单元主要分布在 本井田深部地段。 (3)、第四系河流冲积层潜水单元: 本单元为现代河流冲积而成的河床两侧 10100m 之间的广大河漫平原上,22 地下水以潜水形式富存,含水层由砂、砾石、卵石组成,分选差,含水量大,透水性强, K=, q=,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为主,潜水直接补给其下复的煤系地层中的风化带,是矿井充水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含水层可分为: (1)、冲积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忙牛河西岸,呈条带状,厚 ,自上而下分层。 上层由腐植土组成,灰黑 色,松散,。 含较多腐植质。 中层由亚粘土和松散砂组成。 砂粒分选差,呈半棱角状,厚 23m。 下层为砾石组成,为主要含水层,厚 23m,渗透性强。 渗水系数在 ,单位涌水量。 (2)、风化裂隙含水层:风化裂隙深度一般为 4080m,具体和岩石性质及地形相关。 裂隙一般宽 23mm,上大下小呈楔状。 地下水埋藏深度在 740m,斜坡处水位变化较大,渗透系数为 ,单位涌水量。 (3)、构造裂隙带含水层:与风化裂隙呈逐渐过渡关系。 裂隙仅在断层附近发育。 如裂隙带与风化裂隙及地表水体沟通时,其就成为良好的导水通道。 (4)、 断层水 本区断层多,总体上发育北北西和北北东两组,张扭和压扭断裂。 其中以北北西为主两组断裂皆为正断层。 本次勘探部分钻孔实见了断层,没有发现。黑龙江省鸡西煤田滴道盛和煤矿立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