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制度制定内容摘要:

水势、细胞液浓度的日变化影响  已有的研究表明,叶水势和细胞液浓度都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的水分状况。 玉米叶水势 (LWP)与细胞液浓度 (CSC)有着相反的日变化规律,各处理的叶水势从早上 7: 00起逐渐降低,到 14: 00左右 LWP降至低谷,随后开始逐渐回升;而 CSC则从早上 7: 00起逐渐升高,至 14: 00左右各处理的CSC都达到峰值,此后开始快速下降。 在日变化中的不同时刻, LWP均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降低, CSC则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升高。  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测定 LWP 、 CSC变化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灌水定额及频率,可为智能化灌溉奠定理论基础。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 研究表明,各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气孔导度 (Gs)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光合速率 (Pn)和蒸腾速率 (Tr),在高水分条件下 (T80,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的 80%,下同 ) Tr 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 Pn,而 T60处理、 T50处理的 Tr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 Pn,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 Gs、 Tr、 Pn的峰值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不同处理细胞液浓度 (CSC)的峰值及叶水势 (LWP)的低谷均在 14: 00左右出现。 Pn、 Tr、 Gs和 LW P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 CSC则下降。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Pn/Tr)随光合有效辐射 (PAR)的增加而增大,其峰值在 10: 00左右出现, T70处理的 LWUE最高 , T50处理的最低。 此外,通过对这些生理指标的分析,找出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关系,可以较好的制定出相应的灌溉制度。  水是灌给作物的,不是灌给土壤的,通过对玉米需水量、特征及水分供应对玉米生长产量等的影响分析,玉米灌溉参数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土壤供水能力、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并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定判定指标。 玉米水分供应状况及灌溉参数判定指标  气象条件,重点是生育期内的有效降雨量,并通过生理需水量确定基础参数。  通过耗水强度确定灌水定额在具体生育阶段的分配、灌溉延续时间及间隔时间。  通过土壤持水状况结合玉米叶面积指数、胞液浓度、叶水势、干物质累计状况确定水分丰缺指标,从而确定具体的开灌时间及灌水定额。  按照经济灌溉的要求确定经济灌溉定额,而不是单纯考虑产量。  要兼顾考虑肥料施用和灌水时间的协调一致。 二、灌溉制度制定的一般方法  (一)经验法:通过对典型高产区的灌溉制度进行调查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一般在漫灌条件下采用的比较多。 优点是种植户易接受,容易操作。 缺点是比较粗放,节水效果不突出,缺乏理论依据。  (二)试验法  通过试验,对既定区域的灌溉参数、产量关系、相关技术参数进行确定。 优点:针对性强,准确度高,易于推广。 缺点是工作量大、周期长、区域性限制大。  目前我们采用的多为试验法,但在具体操作中引入了水量平衡法和生长分析法。 (三)水量平衡法  作物耗水量 = 播种时的土壤含水量 +生育期总灌水量 +有效降水量 收获期土壤蓄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WUE)的计算 :  WUE =Y/C  C =P+IΔW+VRD  ΔW =hγ(W1W0)  式中 :Y为经济产量 (kg/hm2); C为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 (m3/hm2); P 为有效降水, I 为灌水量 (m3); V为毛管上升水,可忽略; R 为径流量 , 可忽略; γ为土壤体积质量 (g/cm3),播前及收获后分别开挖刨面测定体积质量 , 按不同重复取平均值。 ΔW为土壤水盈亏量, W1和 W0为播种和收获时的土壤含水量 (%); h 为土壤供水深度 (mm)。  灌水定额依据公式 mmax =(θmax- θmin)  式中: mmax— 最大净灌水定额, mm  γ— 土壤容重,取 γ= g/cm3  Z— 计划湿润层深度  P— 设计土壤湿润比  θmax、 θmin— 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占干土重的 %θ)  灌水周期  设计灌水周期按照公式:  T≤Tmax。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