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统与分类学内容摘要:

分布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变种 :某一特征的差异但不大,糯稻 Orysa sativa var. glutinosa Matsum 变型: 某一小特征的区别 品种 cultivar :不存在野生,人类生产、培育、栽培植物的变种类型。 物种形成的原因 : 条件 — 环境改变, 基础 — 变异(转基因) 保证 — 选择隔离; 第四节、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的方式: 渐变式 ( 慢 ) : 变异 — 分化选择 — 隔离 变型 生态型 变种 — 亚种 — 种 forma var. subspp 吸收式或巨变式 ( 快 ) : 染色体加倍 ↗ 地产宗 地理隔离 → 宗 race→ 地理宗 ↘ 地理亚种(半种) 宗: 种类、种群或系统基因组成或遗传表 型与其它宗有差异,基因可分化交流。 → 地方宗 → 地理宗 → 地理亚种(半种) 物种的形成 生态型 地理宗的产生 — 环境差异 土壤 、 气候 、 海拔 、 放牧 、流动沙川、沙 砾、海滨、内陆森林等 不同 产生 局部表现 型 相异 (花色 、叶色、 株形) 如对土 壤中 酸碱度、重金属等 的反应 : 马银花、地锦(生态型) Turesson(杜尔松)(连续 cline(梯度) 间断 ) 隔离 (分化、选择和积累) 一 .空间 : ( 悬铃木 ) 二 .环境 ( 三色堇 ) 三 .生殖 外部 季节 ( 春 、 夏莴苣 ) 昼夜 ( 月见草 ) ( 传粉媒介 ) ( 报春花 ) 月苋草 ( Oenothera odorata) 内部 四 .引种 ( 传粉媒介专一性 ) 小结  一切具有种间差异的特征均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 能用于分类的性状非常多,人们用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补充或修改了传统分类方法的许多不足之处,这方面今后还应大力发展。 但是如果认为新的技术比旧的技术能揭露出更可靠更本质的性状,因而轻视传统的比较形态学的分类,这样的看法就是片面的。 就上面介绍的几类依据而言,没有哪一类依据可以象形态学依据那样普遍地用于所有的高等植物、所有的分类等级。 形态的差异通常也是内在本质的差异。 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对植物体的认识愈来愈全面,植物学各学科的发展为植物分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条件,人们才有可能综合各方面的全面资料,用计算机进行反映植物本身全面特征的最终的分类,并建立起一个反映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 法则 植物学名由来 1623年, ,(法, 15601624) 1690年, Rivinus 1753, Carolus Linnaeus,(瑞典, 1707177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