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20xx内容摘要:

 研究他们成功心肺复苏后第一次 ECG  由于急性冠膜闭塞引起心脏静止的 ,在只有ST ↑ 而无 ER组为( 82%),在只有 ER组为( 15%) (P ),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0% 和 88%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Aug 19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19/8 的报导  而自发性心脏静止的 65 例 (29%) 中在只有ER组为 88%,在只有 ST ↑ 而无 ER组为 7%  作者认为在成功心肺复苏后, ECG只有 ST↑而无 ER的,是 AMI的信号  ECG只有 ER的是无心肌缺血而是自发性心脏静止的标记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Aug 19 ER的标准  作者 ER的标准为:  下壁或侧壁 2个连续导联  J点抬高 ≥ 1mm  或 /及有切迹或粗钝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Aug 19 一, 2020 心律学的热点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  2020年 Nature med发表了加拿大 Montreal大学著名的 Stanley Nattel教授的评论,提出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 的概念:  约 95%的早复极 或 早复极图形 是良性( benign)的,是正常心电图变异,预后良好 Stanley Nattel; Nature Medicine 16, 646 647 (2020) 一, 2020 心律学的热点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  有很少数 早复极和特发性 VT/VF密切相关,是特发性 VT/VF预测信号,定义为 早复极综合征  并提出了与早复极相关的 心脏猝死综合征 : Brugada综合征 AMI 短 QT综合征 早复极综合征 Stanley Nattel; Nature Medicine 16, 646 647 (2020) Stanley Nattel Nature Medicine 16, 646 647 (2020) 二,早复极 (early repolarization) 1,早复极的临床表现  早复极 (early repolarization ER) 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  人群发生率高达 2 %~ 5 %  多见年轻人和男性  在运动员和黑色及有色人种中更为常见 1,早复极的临床表现  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 除少数人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外,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  部分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J Spinal Cord Med 2020。 25: 3338.) 王小嘉  2020年 3月至 2020年 7月对 19 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完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 . 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为 %  其中男性 %(21~ 30岁 %,31~ 40岁 %,41~ 50岁 %)  女性 %(21~ 30岁 %,31~ 40岁 %,41~ 50岁%)  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患病率 %,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患病率 %  早复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 ,而且 ,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 ,提示早复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35(8) 吴湘杰  2020年 9月 2020年 8月对 18 000名来我院体检人群 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 %,其中男性 % (21~ 30岁 %,31~ 40岁 %,41~ 50岁 %)  女性患病率为 % (21~ 30岁 %,31~ 40岁 %,41~ 50岁 %)  轻度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 %,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 %  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 ,并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 ,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 . 临床军医杂志 2020,36(2) 2,早复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