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之课程改革四大关键项目内容摘要:

• 從而 建立 學習者為中心 的學習模式,並達到教與學上的範式轉移。 資訊科技教育改革如何配合教改 資訊科技對學校課程最重要的用途在於支援課程改革, 而資訊科技亦對推動創新起了槓桿作用。 例如 • 促進性的評估 (BCA)、 • 專題研習 (PBL)及 • 網上閱讀 (如每日一篇 )等 嶄新的學習模式。 推行困難 • a. 教師的信念仍以 授業為主 • b. IT教學上的支援 • c. 課程實踐方面 的限制 • 的成效 二 .從閱讀中學習理念方向 推廣閱讀文化,是課程改革的關鍵項目之一,目的是促進學生終身學習。 課程發展署鼓勵學校透過下列方法提倡閱讀風氣: 提供有助促進閱讀的環境; 提供優質閱讀資源; 向老師和學生提供指引和支援。 推行情況及策略 在學校推廣閱讀文化時,教統局提出以下要點作為推行策略時之參考: •加深教師對「從閱讀中學習」的理解 •提供一個有利於學校各科組或各組別的協作機制 •重新編排現有的時間表以配合新的需要 •給學生適當的鼓勵 •確保向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援服務 以下是這幾年來學校在推動從閱讀中學習的成效: 社會整體閱讀風氣較前進步。 根據 2020年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在 35個國家進行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 , 香港學生的閱讀能力為 525,高於國際平均分 500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 PISA), 已公布第二期研究結果。 香港學生在四十一個國家或地區中閱讀能力排名第十位。 香港青年協會在二零零四年四月進行了一個 《 香港青年的閱書文化 》 調查 ,約九成受訪者表示他們平日有看書。 每日平均用。 學校內可動用的資源亦較前充裕(廣泛閱讀計畫,每年中英文科均獲批約一萬三千元購買課外書籍 ) 推行時遇到的困難 在組別較低的學校,學生無心向學,校方所推行的閱讀策略勞而少功,家長社經地位較低,多未能充分配合。 閱讀應為個人對知識的渴求,是一種由內轉外的欲望,然後養成的自身習慣,不應由外在的規範來迫使個人進行閱讀。 部份學校之閱讀計畫只具雛形,未有深思熟慮,又或為虛應之作,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下,學校採取「人有我有」之心態,實際效用成疑。 以數字來量化閱讀量,造成學生全以閱讀量之多寡來論優劣,而學校之整體策略亦多傾向於閱讀量方面發展。 投放的資源,仍須監察。 三 . 德育及公民教育理念方向 德育及公民教育是培養學生全人發展的五種基要學習經歷之一,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五種價值觀和態度: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和承擔精神,並加強建立各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 推行情況及策略 : 一般學校都是透過以下各種學習機會來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將德育及公民教育列入為獨立科目 融入各學習領域 /科目 學校集會及班主任課 校內校外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動或服務 全方位學習的機會 校風 此外,根據教統局 2020年的 《 教育改革進展報告(三 )》 列出下列資料: 2020/04年, 39%小學及 35%中學校領導接受德育與公民教育培訓。 2020/04年,共舉辦 77類培訓班、工作坊及研討會。 有 7,014位教師參加啟動國民教育、基本法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