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专题——教学目标设计内容摘要:

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 “ 过程与方法 ” 、 “ 情感与态度 ” 领域, 教学目标的分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分类 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 水平。 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反应(认同) 水平。 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内化) 水平。 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 → 与文本(教材)对话 → 了解学情,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 一般步骤 根据教材查看目标,明确以下问题:标准关于此内容是 怎么描述的。 目标是如何表述的。 思考:如何将课标确定的学段目标具体化到一年、一个学期。 回到教材:依据教材呈现方式、例题习题设计等信息的提示,进一步具体化目标。 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 如何进行调整。 合理的教学目标:合乎课标、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 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  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例 1: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例 2:能准确地背唱乐曲的第一主题 总结: 行为主体是学生,动词是行为动词,不是心理动词。 教学目标的表述: 内隐过程 +行为样例  内隐过程加行为样例目标,既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变化,也反映学习的外显行为变化结果。 两个部分:基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例 1:内部心理描述:愿意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歌声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