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课程内容摘要: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 5 ~ 6 年级)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这就使得学习语言,既有优越的条件 ——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天然联系的课程。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 …… 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 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再有,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 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 如,山东曲阜可围绕“三孔”与孔子,西安可围绕秦始皇与兵马俑,湘西可围绕东巴文化,延安可围绕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创设地方课程。 而在教学形式上,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 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 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之中仅仅有教材显然是不够的,而只有教师广开“语路”,才有可能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开发课程资源要植根于现实 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 课程内容除面向教材,还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自然界。 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电闪、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 《 春 》 ,可以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重 建;要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要立足课堂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资源应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它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选文多出之名家新秀,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难易适度,可读性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真正凸现现代语文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所以,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课程资源,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而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本优势,夯实学生语文素质的根基,以提高语文的整体效益。 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问题 的前提和基础。 3 、开发课程资源要立足本土 每一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语文教师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去开发利用。 通过组织参观、访问、采风、调查等,深入了解民族英雄和卓有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及经历,增强热爱祖国、。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