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经济学报告内容摘要:

下降、退出 聯合國 等因素使投資意願下降。  重要措施: ◦ 發展 重工業 、 化工業 ,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 ◦ 1974年 蔣經國 推動 十大建設 ,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  結果: ◦ 台灣所得成長持續提高,也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 這些重大的經濟政策及設施, 使得台灣晉身 亞洲四小龍 之列 ,更創造了難能可貴的 台灣經驗 ,成為日後許多 開發中國家 典範。  產業升級與國際化時期  時間: 1979年 至今。  背景: 1979年台灣又受石油危機影響,故轉而發展耗能少、低污染、高 附加價值 產業。  措施: ◦ 1979年 制定「 十年經濟建設計畫 」,將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 ◦ 1984年 的「 十四項建設 」與 1990年 「 國家建設六年計畫 」,以公共投資促進產業發展。 ◦ 自由化與 國際化 : 1983年 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1987年 新外匯條例實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運用外匯; 1989年 開放民間設立新銀行;逐步推動 公營企業民營化。  結果:台灣所得不斷提高, 1970年 代末期已開始受世人矚目, 1980年 代末已成為 經濟發達地區。  重要事蹟  2020年中華民國完成首次政黨輪替。 但因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及台灣各銀行呆帳開始爆發的影響下,台灣經濟遭受重挫,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 2020年台灣經濟出現了自 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2020年後才漸步回穩。 但包括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等,至此經濟問題超越國族認同,成為政黨間關注的話題。  2020年- 2020年環球金融危機 打擊歐美等先進國家消費,對出口導向的台灣造成更大的打擊,嚴重性超過2020年的經濟危機。 台灣面臨進出口萎縮、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內需市場萎縮及生育率下降。  國際貨幣基金統計資料顯示 2020年台灣人均 GDP(購買力平價)達 34,743美元,超過日本( 33,828)、芬蘭( 34,40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