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应对策略内容摘要:

20 Apr。 159(4): 加拿大一项研究 复苏后综合症 无论是在院外现场还是院内,心脏骤停后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有条不紊。 最好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抢救队伍,能最大限度利用周围所有的资源,并能对不同严重程度猝死进行治疗。 治疗中应着重于尽早逆转复苏后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表现 :缺血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肌功能异常、系统性缺血/再灌注反应及并发疾病等。 复苏后综合症的治疗 ( Treatment)具体措施 •监测 •改善血流动力学 •氧疗 •通气 •循环支持 •急性冠脉综合征 亚低温治疗 镇静剂 预防癫痫发作 感染 肾功能衰竭 控制血糖 一、监测 监测重点 呼吸 呼吸机参数 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 中枢神经 BIS 循环 PICCO 呼吸功能监测指标  通气功能监测 (潮气量、每分通气量)  呼吸动力监测 (气道阻力、顺应性)  换气功能监测 ( P( Aa)O2)  动脉血气监测 循环监测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参数 正常值 单位 CI L/min/m2 EVLW ml/kg CFI l/min HR 6090 b/min CVP 210 mmHg MAP 7090 mmHg SVRI 12002020 SVI 4060 ml/m2 SVV ≤ 10 % PiCCO技术的临床应用 —— 诊断治疗树 全心舒张末容积 或胸腔内血容积 血管外肺水 每搏量变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BIS) BIS是脑电双频谱,一种数字量化的脑电,其值从 0~100. 能准确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况及麻醉药效应,被公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镇静深度最敏感、准确的客观指标。 二、氧疗和通气 氧疗: 应避免过度吸氧所致的高氧血症,尤其在猝死后复苏的早期。 通过调整吸 入 氧浓度 (FIO2)将血氧饱和度维持于 94% ~96%。 通气: 大量证据表明高通气能产生气道压力,引起颅内压力增加,导致脑血流减少,加重脑缺血。 所以应监测动脉血气维持正常碳酸血症 ,潮气量至 ≥ 6 mL/kg。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 Pa O2 ≥ 300 mmHg 死亡风险高 Association Between Arterial Hyperoxia Following Resuscitation From Cardiac Arrest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JAMA. 2020。 303(21):21652171 三、 血流动力学 的优化和循环支持 : ※ 平均动脉压应维持于 65mmHg~ 100mmHg, ※ 中心静脉压应维持五 8mmHg~ 12mmHg。 ※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70%, ※ 每小时尿量 1mL/ Kg体重, ※ 血乳酸水平不应高于正常水平 ※ 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报告建议是 9~10 g/dL 复苏后血流动力学不稳主要表现为发生 心律失常 、低血压 及 低心输出量。 ◎ 心律失常 药物、起搏器或植入 ICD治疗。 ◎ 低血压 、 低心输出量 补液 收缩性药物及血管升压药 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 ECMO) • 冠心病患者在 CPR后常发生顽固性、恶性 心律失常 ,心脏的血液供应未改善 , 扩大 心脏骤停患者的 “ 救治窗 口 ” 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