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心电无创预测的新进展内容摘要:

间期 • 长 QT间期综合征是心性猝死的常见病因,学者们建议无论有无症状,都应长期监测 QTc,一旦发现 QTc500ms, 常导致严重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 • LQT1型、 LQT2型 ,两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可能不同,应用 β受体阻滞剂 对 LQT1型有效,可见其 T顶峰至 T终端的时限缩短,其波幅的相关比值也减小。 作者认为,这是代表复极离散及心室早期后除极的减轻,这也是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并使 LQT1型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减少的机制。 Circulation 2020。 124:20962103 JACC 2020。 48:747753 Giusetto等首先报道 短 QT间期 致心性猝死,伴家族性房颤史。 现已证实,有三种 心脏基因 及 离子通道 异常(KENH2,KCNQ1,KCNJ2), QT间期常 300320ms。 心率增快时, QT间期也未见变化。 电生理检查心房、心室 有效不应期缩短 ,多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主要应用 ICD,药物中奎尼丁疗效最好,可能为 ICD的辅助用药。 短 QT间期 J Electrocardiology 2020。 38(4s):7587 QT间期变异性 对 QT间期的 变异性 研究,认为应用 RTp间期 (R的顶点至 T波的顶点 ),可以更好代表心肌复极的变异,并排除 T波后半部分存在的波动和测量上的误差,但在窦性心律时, Rte(R的顶点至T波的终点 )仍认为有临床意义。 为了消除 RR对此影响,可采用 变异指数。 RTv1=Log[(RTv/RTm2)/(RRv/RRm2)] ANE 2020。 12(3):203209 QT离散度( QTD) • 用体表 12导心电图来判断。 CAMP指南认为其基础值 40~60ms, 100ms以上或超过基础值 1倍,认为是危险信号。 质疑: QT间期的 T波终末部分不易判定,认为 T环终了在各导联上的投影时限应该相同, QT间期不应有实质上的差异。 QT离散度( QTD) • 用 Carto技术,证明 心腔内单相波 测得的 QTD与体表心电图测得的并不相符 • 用心腔内技术来判定 QTD固然可靠,但在临床上实用则为时尚早。 运动试验 Jouven 观察 5713例无症状工人,随访 ,发现,运动后 最大心率值 89,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N Eng J Med 2020。 352:19511958 Franminghan 资料观察 1575例,随访 7年,运动后未达标准者,其心血管死亡及事件高出 2倍,说明心脏 变时性功能 已有障碍,即自主神经已失去平衡。 变时性功能障碍 运动试验 : 有心血管病史 运动后心率 正常 反应 运动后心率 异常 反应 低危 心脏猝死 高危非猝死性心脏死亡 极高危 心脏猝死 高危非猝死性心脏死亡 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早 运动试验: 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早 • 心率恢复是测量运动试验停止后 30~60秒的心率下降值 • 一分钟内,心率下降值 ≤12次 /分钟时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阳性预测值为 19%,阴性预测值为 95%,校正后相对危险度为 * 变时性功能障碍 ,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有相关。 但评价指标有分歧: ① 运动后第 1分钟,心率 ≤12次 /分,运动恢复后 2分钟内心率减慢 22次 /分; ② 25min内≤ 22次 /分钟为异常; ③ 卧位状态 ≤ 18次 /分钟为异常;关于恢复期室早,运动停止后 5min内出现频发或严重室早与死亡风险有关。 心率变异性( HRV)分析 • 概述:心搏间频率变异,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频率瞬时变化的调控,并受到大脑皮层活动、体液因素、压力反射和呼吸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HRV分析内容: 时域分析、 频域分析 • HRV临床应用评估 时域分析 • 时域分析 : ① 总体标准差( SDNN)。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