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用户-第六期内容摘要:

库里还有这样似曾相识的一幕。 曾记得本学期学校胡老师在上 《 晏子使楚 》 公开课时,学生在读“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 ……” 一段时,把“大夫”读成“ d224。 i f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探究“大夫”的不同意思下的不同读音。 学生报以老师的是精彩的回答 ——有的学生说:晏子是楚国的官员,而当“大夫”的意思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时读“ d224。 fū”;有的学生说:如果意思是医生时读“ d224。 i fū”…… 老师就是这般的和风细雨 ,学生却在不经意中增长了知识;就是这般的平淡无奇,却彰显了细节之美丽,细节之力量。 短短的四十分钟一晃而过,走出课堂,我却思潮奔涌: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存在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 新课标 》 又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生成课堂的精彩无限必须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在这两节课里,面对不和谐的声音,面对微不足道的错误,老师不是以批评斥责待之,也不是以告诉结果了之,而是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机智、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以此为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探究交流,寻根求源。 这一切完全超出了备课时的预设,当然老师和学生们的收获也远远超出了预设。 怪不得,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在这样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中,老师爱护尊重学生,甚至允许学生出错,又充满期待地引导学生化错为对,这是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乐于畅快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敢说,想说,会说。 而当学生甜蜜地品尝了自己的探索果实后,那种焕发出来的对学习的自信、热情以及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聪明才干,往往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轻轻地关上记忆的大门,我由衷地感慨:错误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张士信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 我觉得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学习方式的改进来说,它在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从课程设计的思路来讲,它在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课程实施的方略来看,它在于融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的联系。 总地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 如:在教授 《 黄河 ,母亲河 》 这一综合活动时,采用了以下环节: 第一篇章:溯源篇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二篇章:忧患篇 ──拯救母亲河 第三篇章:奔腾篇 ── 从课程设计的思路来看:设计了“溯源篇”“忧患篇”“奔腾篇”三部分的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对黄河的认识。 从课程实施的策略来看:通过形式各异的小活动,如品读黄河的文章,诵读诗歌 《 黄河颂 》 、欣赏程铎的 《 话说黄河 》 等等,紧紧扣住“听说读写”这一语文能力的生命线组织教学,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教师的角色定位上看: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