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流星和超新星内容摘要:

经比较准确了。 浑 仪 我国古代使用的的天体测量仪器主要有浑仪、简仪等;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主要是浑象等。 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 “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 ” ,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天的大圆分为 ,浑天旋轴两端分别称为南极、北极,赤道垂直于天极,黄道斜交着天的大圆,黄赤道交角为 24度。 浑仪正是以此为基础而设计的。 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 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 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 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 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 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 由于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所以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 简 仪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 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 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日分度。 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 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 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 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 滚柱轴承 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 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 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 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 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 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 简仪的创制,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 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 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浑 象 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 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 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阴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 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象东升和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天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 我国的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创制的。 后来历代都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工作,张衡、一行、苏颂等许多天文学家都曾进行过设计,这些实物现在都没有了,仅存的清代天体仪可算是古代浑象的仿制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