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内容摘要:
26 教师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是教育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产。 积极作用 在起作用(活性) 缄默知识 消极作用 不起作用(惰性) 惰性 活性 27 通过反思,让缄默知识 “ 说话和发声 ” ,这是一个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在知识的过程。 使教学 由经验 理论 由自发 自觉 由 “ 随意 ” 有意 特别推荐: ① 教育随笔 ② 教学日记 ③ 课后备课 ④ 成长自传 反思的成果表现 感性 个性 叙事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通道。 28 2.建立同伴互助的制度(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佐藤学) 同伴互助的实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 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 每个教师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 ”。 29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30 ◆ 在缺乏互助的环境中,最多只有个别教师的发展,而不可能有群体教师的发展。 课程改革呼唤 “ 合作文化 ” 在许多人眼里,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的、竞争的互动模式,教书一直被称为“ 一种孤独的职业 ” ,教师只有同辈( peer),没有同事( colleague),更缺少同事情谊( collegiality)。 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的思想和交流有益的经验,以获得较好 的改进方法, 31 限制了他们对成功的认定和赞美,导致形成保守性和对改革的抵触。 合作文化( culture of collaboration)的建立,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要增加同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同事间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将合作精神和同事情谊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 32 今天的教师已不是个体的劳动者,他要把同事关系变成一个协作、互动、共同专业成长的教师群体。 那些充满生机、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同时是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组织,这种健康的组织文化,保障着教师同侪德业相劝、相互鼓励与欣赏。 (朱小蔓) 33 特别推荐: ① 同事互助观课(以专业发展为目的) 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34 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抱着一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活动的,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而不是表现或成绩,从而,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他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 35 更多地指向提高 课堂教学和其他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上。 授课者也会勇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困难,教学上的进步正是来自这种尝试和切磋讨论。 观课后的研讨分析活动中,双方都可以诚恳相待,针对所观课题进行深入讨论,观课者与授课者都能从中受益 (邵光华)。 36 ② 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制度。 之所以有必要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佐藤学) 37 ③ 在备课组建立每学期一次的同年级同一学科所有教师同上一节公开课的制度。 ④建立跨学科。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