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内容摘要:

2.学龄初期儿童的情绪发展  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有这样一些特征:  情绪的丰富性。  情绪的稳定性。  情绪的社会性。  情绪与评价相联系。 (二)童年期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情绪调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的活动,还与个体对对情境的主观意义理解及应对能力有关,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  情绪调节基本上是在与照料者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艾森波格等人概括了父母影响儿童情绪和社会能力发展的三个方面 : 1.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 父母对儿童的情绪反应方式如果是积极的,即对儿童情绪反应敏感的、热情的、能理解的,孩子会比较敏感,他们的情绪调节也会是良好的。 相比之下,对情绪表达过于严格的控制,会促使孩子隐藏而不是调节情绪。 2.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  桑姆朴森 (1990) 就曾经提出假设,父母与儿童进行口头谈话可以促成情绪调节。 有些研究也证实,父母与孩子关于情绪的谈话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存在关联。 3.父母对情绪的表达  父母常常会帮助儿童在情绪表达上接近文化和家庭规范,有时父母不仅说出表达的规则,而且还会提出情绪调节的明确方法。  儿童的这种从依赖性的情绪调节到独立的自我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过程的必由之路。 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都是采用儿童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的。 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似乎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改变悲伤和愤怒的方法。 当儿童被问道, “ 沮丧时,你会做什么 ?”  4~ 11 岁的儿童大多数都会提到游戏的策略,或者是做些有趣的事使自己感觉好过些。 比较少的儿童承认采用回避策略、寻求安慰或帮助的策略。 在类似的情境中询问儿童,当遇到消极事件时他们将会做什么。 或是在消极情境中别人应该做什么,学龄前儿童更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解决办法,而年长些的儿童则更多地提出直接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策略。 (三)儿童情绪掩饰能力与社会化的发展  ……  儿童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