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崂山区教科研与培训内容摘要:

“ 政治认同 ” ,关乎学生的成长 方向 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 “ 理性精神 ”“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 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 共同标识(魂魄)。 “ 理性精神 ” ,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 ( 主观要求 ) “ 法治意识 ” 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 “ 公共参与 ”的 必要前提 ,也是 “ 政治认同 ” 和 “ 理性精神 ” 的应然要求。 “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 必然表现 ,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的当然行动 (必然结果)。 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立场、有信仰(理想)的中国公民、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三、从核心素养看初中道德和法治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应该根据有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转换思维,培育学生的 “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这是学生成长的素养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不可能脱离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关注以学科核心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路径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未来,实现学生培养的 “ 通 ”。 从“求同”的角度来说,就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架构,通过寻求当下课程标准与高中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深入发现和挖掘现有教学过程中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容和做法,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求同存异 从“存异”的角度来说,就要基于学段差异和学科差异,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充分研究自己所在学科和学段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独特价值”,充分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本学科、本学段的核心价值表现。 同样是关注学生的 “ 政治认同 ” ,小学阶段实现的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