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1掌握腹满的辨证论治2了解腹满、寒疝、宿食三内容摘要:

孰重孰轻 , 然后决定治法方药。 ② “ 以利为度 ” 临证治病应根据用药后的反应决定疗程的长短。 【 辨治要领与思路 】 第 13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 5枚 芒硝三合 提要 论述腹满实热证积胀俱重的证治。 (四)里实积胀俱重 主症: 腹满不减 , 减不足言 治疗:当须下之 ——寒下法 方药:大承气汤 (持续性胀满) 主症辨证细化:腹满不减 , 按之痛 , 满痛在脐周 温分再服,得下止服。 (五)虚寒饮逆 第 10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 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 半夏 粳米 甘草 大枣 提要 论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治。 切痛:喻腹痛剧烈之意。 病因:腹中寒气 病位: 腹中 , 中焦 病机:脾胃阳虚 , 水湿内停。 阳虚生内寒 , 寒气水湿相搏。 主 症 其特点为痛 、 满 、 吐 , 类似于急性胃炎。 雷鸣切痛 ― 水气相击而鸣 , 寒饮留于胃肠 , 阳虚寒滞 胸胁逆满-寒饮上逆 呕吐 —胃气上逆-呕吐物多清稀 、 完谷不化 补充:腹冷痛 , 喜温喜按 , 四肢厥冷 , 舌淡 苔白滑 , 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炮附子 —温中散寒止痛 半夏 —化饮降逆止呕 粳米 、 甘草 、 大枣 —补益脾胃缓急 方药:附子粳米汤 理中汤亦治中焦虚寒证 理中汤 —以下利为主 ——药性升提 附子粳米汤 —以呕逆为主 ——药性降逆 ① 附子粳米汤证的主症是腹中冷痛 、 呕吐 、肠鸣辘辘 , 苔白滑 、 脉沉迟等。 ② 附子大辛大热 , 粳米 、 甘草 、 大枣补中缓急 , 两者相合既能温中散寒 、 止痛缓急 , 又能防止附子辛热太过。 这是仲景药物配伍特点之一。 【 辨治要领与思路 】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茯苓 半夏 乌头 细辛 朱砂 蜂蜜 白酒 第 16条 提要 论述寒饮并发厥逆的腹痛证治。 症候:腹满痛,四肢厥冷,呕吐,心下悸,头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饮停聚,寒饮上逆。 治法: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方药:赤丸 乌头 细辛 茯苓 半夏 朱砂 — 祛腹中沉寒痼冷 止痛救逆 — 化饮降逆止呕 — 重镇降逆,调和乌头 半夏反药之性 第 14条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提要 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 (六)脾胃虚寒 主症: 心胸中大寒痛 , 上下痛不可触近 上冲皮起 , 出见有头足 呕不能食 治法: 温阳建中 , 祛寒止痛。 方药:大建中汤 蜀椒 、 干姜 —温中散寒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 、 饴糖-甘温益气 , 缓急止痛 — 病位、病性、 病势 — 无形之气聚 — 阳虚阴盛 病机:脾胃阳衰,阴寒内盛。 痛不可触近 ——属虚。 属实。 此痛上下攻冲 , 时增时减 ——为虚 ——至虚有盛候 大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腹痛之 “ 痛 、 呕 ” 及扶正养胃作用均较附子粳米汤强 , 因此寻找用药规律: 治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