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闽南丧葬礼仪习俗内容摘要:

忆,但是宗教民心泛滥成灾,并不能表达出生者 “ 孝悌为先 ” 的道德境界,再则耗费无度。 • 听爷爷说,人们是极讲究殡葬仪仗队的隆重程度的,因此,所有的费用也就得更高一筹。 像请僧道、买铭旗、神主亭、魂桥、灵柩、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请舞狮队、拍胸队等,再加上“ 出山 ” 后要请所有送葬的宾友族人吃饭,所需的一切费用对于经济一般的也要四五万;若家庭经济较好的,有一定社会 “ 知名度 ” 的,生怕折了 “ 声名 ” ,则要花上七八万甚至十几万。 可想而知,人们在丧葬中铺张浪费了多少啊。 如今,这样隆重的送葬队伍等习俗愈演愈烈却演变成了 “ 活 ” 人们竟相攀比、夸富斗豪的 “ 门面 ”。 • •民俗骂人不识廉耻为 “ 前世无盖面布 ” ,源于 “ 水被 ”“ 面布 ” (为死者覆盖)的习俗,从这一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丧葬仪俗在闽南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刻。 但是,耗费无度且充满迷信的“ 死后孝心 ” ,其弊端显而易见,着实令人心痛。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革旧布新。 佛陀为失去母亲的波斯匿王说法给我很深刻的启发: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将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 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时,徒留遗憾。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生前尽孝,则死后从简。 • 我认为,生前尽孝,应该从生活细节做起。 譬如在古代《 孟子 *离娄上 》 说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 十三经注疏 》 中在 “ 无后为大 ” 下面注云: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 说的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在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 代沟 ” 现象,有时的确是由于父母的过错而导致了相互的 “ 心理裂痕 ”。 我们应该正视父母的过错,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并且要注意尊重,而不能逆反,选择逃避,是可以避免“ 代沟 ” 现象的,这种 “ 孝行 ” 是不难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有时候给父母一声轻声的问候,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善待父母;现在努力学习,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就像五中宣言一样“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 ,打好人生的基础。 这应该是我们中学生对父母最大的孝。 •只要生前尽孝了,那么亡后一切丧事就可以从简。 我们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选择科学与文明,远离迷信,一革到底,采取全新的现代丧礼做法。 不搞祭祀,不烧香烧纸,只设灵堂置遗像。 用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代替焚香摆供;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 这也一样隆重,一样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敬爱与怀念。 在社会生活中,共和国领导人丧事从简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 电视上简单、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