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与策略整理兼谈汉字教学的建议内容摘要:

來編造故事也相當費工。 ◦ 並非每一個學生都適合運用圖象式的編造故事法與其花時間去編造故事,還不如依賴傳統的機械書寫,而且 對於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來說,漢字的形體並不陌生,李俊紅 (2020)發現華裔學生對於漢字部件已經有較固定的抽象引申了,所以不必再用圖象來教學。 漢字理據性  王建勤 (2020)則採「漢字構形」或「構形意識」來稱呼,研究美國學生在漢字識別中,是否存在結構的類型效應,漢字的結構方式對整字的認知加工是否有其影響。  受試者若是拒絕假字的反應時間長於非字的,就說明了漢字的理據性(正字法)對識別的影響。 ◦ 例如把「加」字的左右部件顛倒,只是成為假字,因為漢字中,口字部還能放在漢字的右邊;但當「江」字的左右部件顛倒過來,就成為非字,因為三點水的形旁絕不可能出現在漢字的右邊。  這種構形理據的辨識,其實就是一種學習中的內隱假設,若學習者能好好善用此假設,就形成了外顯的學習策略了。 漢字文化圈  心理認知差異 ◦ 漢字文化圈 → 漢字理據性 ◦ 非漢字文化圈 → 因聲求義  張曉濤 (2020)考察了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認讀偏誤,點出不少學習者在應用漢字理據性時,容易過渡泛化或混淆的項目,值得學習者做為使用部件策略時的提醒。  非漢字文化圈學生易因字義相同或相近而導致偏誤,尤其是雙音節並列式合成詞時,容易把其中的一個字讀寫成另外一個字。 如把「學習」的「習」讀成「學」,「游泳」的「泳」讀成「游」。  原因:教學形式和認知心理 → 詞本位  過分依賴聲旁表音的特點,也會產生偏誤。 即使形聲字占常用字的 80%左右,代表聲符的表音性確實可以依據,但若不計四聲,不計單聲母或韻母同的形聲字,真正和整字聲音相同的準確表音率只有四分之一,所以如果盲目地依賴聲符進行教學,容易使學生規則泛化,造成偏誤。 教學建議  無論單從字形、字音和字義來繫聯,都不失為好方法,但也各有其侷限。  例如,「因聲求義」的內在衝動往往是歐美學生的直覺性反應,但聲符的表音性也未必完全與整字同,例如教一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