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瓶颈与出路内容摘要:

改进和激励功能。 评价结果要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要求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五)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诸多方面,专业性很强,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评价指标的细化问题。 《 意见 》 提出 5个方面 20个关键性指标,初步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进一步研究细化相应的评价指标、考查要点。 ——评价标准的健全问题。 有些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中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像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睡眠时间等,但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具体标准和全国或区域的常模,像学生品德发展、兴趣特长等。 ——评价工具的开发问题。 有的指标如理想信念、好奇心求知欲、潜能发展等非常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测量,还需要开发和完善相应的工具。 除此之外,还亟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评价队伍。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推进综合评价改革的相关政策,但下一步如何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仍然还有大量细致繁重的工作要做。 提高认识、 转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学校的质量观、家长的成才观, 同样需要我们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在现实中,唯有学业发展水平才是教育质量的硬指标,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才是学校的硬任务,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如果不能将综合评价改革立足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将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同时,要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例: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发展潜能。 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而不能只看分数,只看成绩。 三、如何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 “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供需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日益多样化。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部署启动整体性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 “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 (总体方向)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而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考试改革。 如:外语考试改革 (一)高考改革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原则上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同一门课程两次考试机会的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是建立规范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 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学好每门学科,克服文理偏科现象,兼顾自身兴趣、志向和优势,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依据。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分开,使部分学生从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的实际需求,紧密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做好准备。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录取依据) 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内容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