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北区101学年度高中职免试入学暨多元入学方案内容摘要:
例: (A+B+C +D+E) 247。 5 ; 成績計算均採計至小數第 2 位、 小數點後第三位四捨五入。 貳、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說明 (6/16) 內容/方案 基北區 101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 招生名額 比例 1. 公立高中:核定招生總名額的 30~55% 2. 公立高職:核定招生總名額的 40~70% 3. 私立高中職:核定招生總名額 40~100% 4. 如情況特殊,得專案報准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調整 招生名額上下限比例。 內容/方案 基北區 101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 錄取名額 及原則 1. 各高中職依分配招生名額 、 招生條件及評選方式或招生原則 , 3市分別擇優錄取。 2. 新北市高中職於分配的免試名額中 , 可優先規劃社區生名額 (該校提供新北市免試名額的 30% ~80% )。 3. 高職學校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可後 ,可於分配到的名額中規劃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名額。 9 貳、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說明 (7/16) 招收市別 招生名額 報名學生數 錄 取 決 定 新北市 118 (社區生 60, 新北市 58) 300 A校 98100學年度三市 國中畢業生分別就讀人數之帄均比率訂定招生名額 招生條件 3市分 別擇優錄取。 新北市 報名的 300位學 生中,擇優錄取 118位。 (社區生 60,新北市 58) 臺北市 報名的 110位學 生中,擇優錄取 25位。 基隆市 報名的 45位學 生中,擇優錄取 1位。 臺北市 25 110 基隆市 1 45 合 計 144 455 基北區免試入學錄取示範例 (以新北市 A校高中招生為例 ) 貳、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說明 (8/16) 內容/方案 基北區 101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 錄取名額比例 1. 依 3市 9799學年度 國中畢業生就讀各高中職學生人數之帄均比率 , 分配提供名額。 2. 設最低錄取名額 1名 ; 特種身分學生不列備取生 3. 各高中職除一校多科之學校不列備取名額 ,其餘學校皆頇提供 20% 備取名額 (該校免試入學招生名額 20% , 採無條件進位 ) 4. 「 一般生 」 達招生條件者 , 分別以 3市招生名額之 20%、 採無條件進位 , 列備取名單。 5. 各高中職最後錄取報到後之 餘額 , 得納入「 基北區高中職聯合申請入學管道 」 辦理。 11 內容/方案 基北區 101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 報名費 100元 轉學生 納入 中途學校學生 、慈輝班學生 納入 12 貳、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說明 (9/16) 貳、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說明 (10/16) 內容/方案 基北區 101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 非學校型態實驗 教育學生 1. 有返校參加定期評量且成績可完整採計。基北区101学年度高中职免试入学暨多元入学方案
相关推荐
改进和激励功能。 评价结果要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要求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五)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诸多方面,专业性很强,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评价指标的细化问题。 《 意见 》 提出 5个方面 20个关键性指标,初步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
曾經說過:我能拆毀天主的聖殿 , 在三天內把它重建起來。 」 敘述:大司祭就站起來 , 對耶穌說: 群眾: 「 這些人作證反對你的事 , 你什麼也不回答嗎。 」 敘述:耶穌卻默不出聲。 於是 , 大司祭對他說: 群眾: 「 我因生活的天主起誓 , 命你告訴我們:你是不是默西亞 , 天主之子。 」 15/38 敘述:耶穌對他說: 耶穌: 「 你說的是。 並且 , 我告訴你們:從此你們將要看見人子
rotocol Ove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的中文名称为 “ 异步传输点对点协议 ” ,它是 ADSL的另外一种接入方式,适用于与 ATM(异步传输模式)网络连接。 Inter接入网 2020年 11月 4日星期三 7时 27分 13秒 计算机网络技术 ADSL接入方式 1. 单用户 ADSL Modem直接连接 2. 多用户 ADSL Modem连接 3.
008 007 学生间学号顺序关系 是一种线性结构关系 第 1章 绪论 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专业、政治、面貌,表中的记录是按学生的学号顺序排列的。 基本概念和术语 例 家族的族谱 :假设某家族有 10个成员 A, B, C, D, E, F, G, H, I, J,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以用如下图表示。 J I A C B D H G F E 第 1章 绪论
上页 返回 下页 2. Research questions Two questions are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1)How stable were evaluators’ results based on an evaluation rubric built around content, clarity, and cre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