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历史介绍内容摘要:

三代前後治理 台灣 二十三年。 明鄭時期 ─ 文教建設 • 永曆十九年( 1665),鄭經任陳永華為謀主,戮力建設台灣,陳永華雄才遠識,被稱為「 明鄭孔明 」。 在他的規劃推動下,擇地於寧南坊建起 台灣第一座聖廟 (即今 孔子廟 ),設置國子監,並命各社詅學,開科舉;開啟了文化的先聲,台人從此知學,教化大備;且又教人民 築鹽埕晒鹽 ,善用近海之利;更與英國簽訂通商協議,開展海外貿易。 此外他還 興水利,課農桑 ,安撫原住民。 種種施政,除豐足民食亦安頓民心。 明鄭時期 ─軍屯制度 • 軍屯政策就是將軍隊派遣到各地駐紮,然後「就地」開墾土地從事農耕,農暇時行軍事訓練,有戰爭時則上戰場。 鄭氏來到台灣後, 為了解決糧食的需求 ,一方面大量吸納漢人來台墾殖,另一方面實行「 寓兵於農 」的軍屯政策,讓軍隊「 自耕自食 」,有維持地方治安、促進開發的意義,因此在鄭成功過世後不但繼續推行,更擴大規模。 • 在性質上則依所有權誰屬而分成三大類:一為荷治時期的「 王田 」,屬鄭氏王國政府所有稱「 官田 」;一為由鄭氏王國之宗室、文武官員、士庶有力人士招佃開墾而成的私有田園稱「 私田 」;一為上述駐防各地營兵就所駐之地開墾而成的田園稱「 營盤 」。 清領時期( 1683~ 1895) • 清廷領台 212年,為台南市奠立宏基, 嘉慶以前 ,位居全台首府,名之為「 台灣府城 」; 道光以後 ,台江浮覆,行政地位驟降一格,名之為「 台南府城 」。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重劃台灣行政區域為一府三縣。 改 承天府為台灣府 ,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 清領台灣之初,對台灣始終採取消極態度,並無積極建設。 康熙二十三年, 清廷頒佈渡台禁令 ,僅准許漳泉人民作有限度的移民,但不許攜眷。 • 乾嘉年間,府城 三大商業貿易組織 「 三郊 」的興起、壯大,為臺南黃金時期。 • 清代後期起,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使臺南漸失海運地位。 及同治 3年( 1864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而有正、副港之稱。 • 光緒元年( 1875年)在北部增置臺北府、原 臺灣府改稱臺南府 , 失去全臺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 ;光緒 11年,臺灣建省,省治初設今臺中一帶,之後改於臺北, 臺南則由全島中心成為區域中心。 清領時期 ─ 朱一貴事件 • 朱一貴來台之後經常見到滿清政府的官員都是貪官污吏急徵暴虐,使得民怨沸騰。 在如此環境中不得不變成反清份子,後移居內門鄉鴨母寮 (今高雄縣內門鄉 )。 以養鴨為業,任俠好客,有「 小孟嘗 」、「 鴨母王 」之稱,與草莽群雄來往頻繁,每每宰鴨煮酒待客,痛談被滿清統治之恨,暗中結盟,伺機準備起義反清復明。 • 康熙 60年( 1721年),朱一貴在今高雄縣內門鄉起事,順利攻下岡山兵營,又結合屏東杜君英的勢力進攻府城。 不出十幾天的功夫,台灣府城就被他們聯手攻破。 不久,清廷從福建派軍在台南鹿耳門登陸,迅速平定了亂事。 朱一貴的王朝只維持一個多月,因此被後人戲稱為「三日下」。 清領時期 ─ 行政與建設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