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课程论文浅释岭南传统村落空间设计要素及其应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位于广州市万亩果园的中心区 , 村内水网纵横、大小桥梁横亘其上 , 水陆交通线密集。 环绕小丘而建的四面临河涌的街道呈放射状布局 , 聚落景观 上延续了广府地区普遍的聚落形式 —— 传统的“梳式结构”格局。 结构上 , 以里巷为单位 , 整齐划一、规规整整 , 村民们三间两廊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 , 形成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布局 ; 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 , 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 , 直对小埠头。 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总体上由河涌分割成不同的板块,除上述两种较复杂的河道类型之外,还有较简单的“丁”字 形 或“上”字形(或“ Y” 字形,如顺德古郎村、海珠区龙潭村)布局以及团状布局。 在岭南水乡聚落中,节点空间并没有刻意规划建设,而是依附于 河道、街巷或建筑。 节点空间可以是河道与沿河建筑的围合空间,也可能是街巷局部的扩张空间,或者是街巷的交叉汇集空间。 其形成通常是无意识的,常常因地制宜,利用或组织剩余空间,大多只是自然形成的一些结合交通、集市贸易、宗教活动等的空间空地。 因此占地面积大小不一,用地形状灵活自由而边界模糊不确定。 其基本功能是交通和交往,然后发展出休憩、 聚会 、商业 等其他功能。 岭南水乡村落重要的节点空间,如祠堂、庙宇及其附属的广场等,其分布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大部分都是沿河涌分布。 这些节点空间在岭南水乡村落中如一颗颗闪亮的珠子,充分体现出 岭南村落的特色。 岭南水乡节点空间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滨水节点空间和离岸节点空间。 桥是水乡村落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特色元素,能很好体现水乡的特色。 桥是路的延续,是跨越河道的通道。 桥是河道与巷道的空间交汇处,是河道上的节点,也是街巷的节点。 同时,桥还把河道分割成数段空间单元,使河道空间呈现出多层次的景深与具有某种韵律感的节奏变化,避免了单调感。 岭南传统水乡河涌桥梁的位置大致分为三种 [5]:一是建造在村落的河道出入口处,桥旁多种植古树,旁建水口庙,文昌阁等;二是修筑在 河道拐弯之处,与村庙,埠头 、驳岸等 结合 围合成岭南传统水乡河道的重要节点和村民休闲空间及祭祀中心 ;三是修筑在村中交通要道上,主要承担村域交通的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 ,顺德逢简村 村内有大大小小的桥梁 30 多座。 至今 , 逢简古村仍保存了3座建于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拱桥 , 及多座平板古石桥。 最能见当年繁华的水乡集市风貌的 3 座石拱桥 , 由南至北分别是 : 金鳌玉栋桥、文明桥和巨济桥 [5]。 、庙宇的外部空间 祠堂、庙宇作为村落的核心建筑,多面向较宽阔的河道或水湾建造。 其外部空间可以分为前、后、侧空间三部分。 尤其是祠堂、庙宇的前空间 , 常为一小广场,这些广场既是岭南传统水乡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河道景观中的重要节点,对于丰富河道景观的层次、延续河道景观连续性起着重要作用。 形成广场通常有 3 种形式 [6]: 一是祠堂 、庙宇相对周围建筑 退缩, 形成较大片的前广场;二是祠堂、庙宇与周围建筑并齐,在河的正对岸形成广场;三是多面临塘的祠堂或庙宇,这些祠堂或庙宇多数位于聚落郊外。 (图 6) 图 6 祠堂、庙宇前广场的三种形式 、埠头、临河道路 岭南传统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 流进村落的河道两岸多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驳岸每隔一段设置亲水埠头,埠头规格形式不一,有的是向河涌延伸的阶梯状,有的则 突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埠头多与临河道路一侧的巷门正对,以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日常使用。 与河道平行的是用麻石铺砌的石板路 , 有的只有一边 , 有的两边都有 , 临河道路与里巷基本垂直 , 每隔一段距离有牌坊或拱门与里巷连通 , 成为居住小组团与河道的联系空间。 里巷与河岸的交汇处,既是沿河的一个节点,又是里巷内部的边缘空间,有些村落会布置极具地方特色的神庵 (图 7)。 图 7 神庵 离岸节点空间主要是 街巷交汇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