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极电图在电生理标测中的应用内容摘要:
0Hz // 典型病例 // 患者一般资料 • 女性, 47岁 • 反复心悸 10余年,再发 3天 • 查体: BP 90/60 mmHg, HR 220~240BPM 脉搏短绌,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 区无明显心脏杂音。 双肺可闻及罗 音,以下 肺为主 // 发作时心电图 // 恢复窦律后心电图 // VA逆传文氏现象 // CARTO 三尖瓣环 9点标测最提前波 // 消融靶点图 // 消融靶点 // 单极标测的临床用途 有多早: 寻 找最早起源点 有多深:明确起源深度 有多广:准确 标测 基 质 // 26 单极电图对起源深度的判断 + * 心内膜 心外膜 // 27 起源的深度: 心内膜 心外膜 “尖锐”的 QS, 发生在电极所在的心内膜 // 28 心内膜 心外膜 起源的深度: 小的、在前的 r波缘于冲动来自电极深处 // 29 起源的深度 均匀的纤维方向 临近部分与退却部分相等 临近 退却 心内膜 心外膜 // 30 起源的深度 横向纤维方向 临近部分超过退却部分可以记录到较高尖的起始 R波 心内膜 心外膜 // 31 起源的深度 横向纤维运动 较大的各向异性可以产生 较高尖的 R波 心内膜 心外膜 // 32 起源的深度 轴向纤维方向 退却的部分大于临近的部分产生缓慢的 QS波 (与 R相反 ) 心内膜 心外膜 // 33 起源的深度 更大的各向异性产生 更缓慢的 QS 波 心内膜 心外膜 轴向纤维方向 // 34 起源的深度 所有纤维方向的 传导形态 这些形态相关的深度 心内膜 心外膜 // 35 起源的深度 只有 心内膜起源才能产生陡峭的 QS 波 (不管纤维传导的方向) 心内膜 心外膜 // 单极电图反映外膜起源早搏的文献报导 36 // 不同起源。单极电图在电生理标测中的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