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大连通达培训学校建筑结构设计-开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框架梁以及与本层框架梁相 连的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 ( 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考虑框架的侧移。 计算过程可如下:( 1)分层:分层框架柱子的上下端均假定为固定端支承,( 2)计算各个独立刚架单元:用弯矩分配法或迭代法进行计算各个独立刚架单元。 而分层计算所得的各层梁的内力,即为原框架结构中相应层次的梁的内力。 ( 3)叠加:在求得各独立刚架中的结构内力以后,则可将相邻两个独立刚架中同层同柱号的柱内力叠加,作为原框架结构中柱的内力。 叠加后为原框架的近似弯距图,由于框架柱节点处的弯矩为柱上下两层之和因此叠加后的弯距图,在框架节点处常常不平衡。 这是 由于分层计算单元与实际结构不符所带来的误差。 若欲提高精度,可对节点,特别是边节点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分配,予以修正。 楼,屋面的荷载计算,其中包括了竖向恒荷载和竖向活荷载。 恒荷载包括结构的自重和附加在结构上的恒荷载。 再设计基准期内竖向恒荷载可按照实际 分布情况计算结构的荷载效应。 对结构自重,可按照构件的设计尺寸与材料表观密度计算确定。 活荷载则要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进行计算和折减。 框架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方法 该方法具体内容: 运用 D 值 法计算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风荷载包括由顺风向的平均风引起的 静力风荷载有,与平均风向一致的顺风向脉动风荷载和与平均风向垂直的横风向脉动风荷载。 风荷载可近似按静力风荷载并用动力放大系数考虑脉动风的动力效应。 通过公式 计算出风荷载标准值。 框架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方法 该方法具体内容: 以计算框架结构内力的 D 值法和结构力学的位移法为基础 ,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进行内力 计算。 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附属设施功能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等确定结构抗震性能。 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场地选择,建筑体型没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和非结构因素。 基础设计方法 基础采用 独立 基础 ,设计步骤为: 运用 有限元法 内力计算方法。 计算 在工程设计中,通常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分离开来,分别对三者进行计算:视上部结构底端为固定支座或固定铰支座,不考虑荷载作用下各墙柱端部的相对位移,并按此进行内力分析 ,而对基础与地基,则假定地基反力与基底压力呈直线分布,分别计算基础的内力与地基的沉降。 板的设计方法 双向板的设计方法: 运用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 首先假定班的破坏机构,即由一些塑性铰线把板分割成有若干个刚性板所构成的破坏机构;然后利用虚功 原理,建立荷载与作用在塑性铰线上的弯矩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塑性铰上的弯矩,以此作为各截面的弯矩设计值进行配筋设计。 楼梯设计方法 板式楼梯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 根据建筑图,制定结构组成。 斜板设计(荷载计算、内力计算、截面设计以及构造要求)。 平台板设计。 平台梁设计。 绘制结构施工图。 抗震设计方法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设计方法等 “强柱弱梁” 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 因为塑性铰在柱中出现,很容易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 “强剪弱 弯” 对于梁、柱结构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坏。 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 为此,要提要构件的抗剪强度,形成“强剪弱弯”。 “强节点、强锚固” 为了保证延性结构的要求,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节点、钢筋的锚固不应过早的破坏。 软件设计方法 先进行 PMCAD 建立模型,在进行 SATWE 计算分析,在进行施工图绘制,最后进行 JCCAD 基础设计。 13 周:撰写开题报告,建筑设计说明书,进行建筑平立剖设计施工图及节点、楼梯详图。 47 周:进行结构计算,主要包括: ( 1)结构平面布置与荷载计算 ( 2)构件截面尺寸确定 ( 3)一榀框架的内力计算 ( 4)一榀框架的内力组合 ( 5)一榀框架的配筋计算 ( 6)板的设计 ( 7)楼梯设计 ( 8)基础设计 811 周:绘制结构施工图 12 周:编写目录、中英文摘要,完成结构设计计算书 13 周:上交毕业设计全部成果,并进行修改 14 周:毕业设计 答辩 四、 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 [1] GB/T5000120xx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S] [2] GB5000920xx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S] [3] GB5001020xx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4] GB5001120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5] GB5000720xx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 [6] 史庆轩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