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培训内容摘要:

第 18课明朝废宰相,设六部、厂卫制。 清设军机处。 选举制度: 秦汉 察举制,魏晋 九品中正制。 隋、唐朝科举制:自此一千三百年。 第 4课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讲隋朝创立科举制度,隋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设进士科,选官权力集中央。 唐太宗时加试经史。 唐高宗时加试帖经、杂文。 武则天设立武举、创立殿试制。 第 3课讲唐玄宗改革选举、兵制、财政、漕运制。 第 18课讲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走向极端,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 它是中国文明选举的新发展,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演变成文官制度,推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法制: 隋文帝 《 开皇律 》 隋炀帝 《 大业律 》 唐律以隋律为基础制定,有 《 武德律 》《 贞观律 》 和 《 永徽律 》 后由长孙无忌合成 《 唐律疏义 》 兵制:隋朝沿用原有府兵制。 (略) 田制:均田制,赋税制:租庸调制(略)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  新教材在春秋战国之际,强调“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 隋唐时期指明“先进的犁耕和水利灌溉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中国粮食单产是欧洲十倍证明唐朝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得到发展。  在明中后期强调“商品流通扩大,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这些因素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 下册第 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 第 3课“社会经济繁荣”一目是讲唐朝的高度繁荣的。 说明经过唐朝一百多年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以发展,人口由唐朝初年的不足三百万户,到玄宗时增至一千万户,疆域也得以发展。 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 第 7课中有“赵州桥”一目,既是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也是物质文明的成果,说明它开创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 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讲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心继续南移是中华物质文明一个重的现象,是个重要问题。 第 24课明清主要特点: 1,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各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 ,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明嘉靖年间农产量二季三季四季 ,23石 ,最高 10石 ,民营手工业发展 ,民间贸易扩大 ,商品资本活跃) 2,明朝中后期江南局部地区商品经济显示出新的征兆 ,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工业文明出现萌芽的趋向 .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 1) 第 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 10课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 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 17课 秦汉科技  18课 昌盛的文化  23课 领先世界的科技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