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后药物应用管理内容摘要:
心力衰竭的周围动脉疾病 (PAD)患者,可选用西洛他唑治疗。 糖蛋白 Ⅱb / Ⅲa 拮抗剂 目前批准使用的有阿昔单抗、依替非 巴肽、替罗非班 3种糖蛋白 Ⅱb / Ⅲa 受体拮抗剂,均为静脉制剂。 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美国心脏学会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推荐: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 PCI治疗的患者,可以静脉应用糖蛋白 Ⅱb / Ⅲa 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 ( Ia类, A级 )。 2020年我国抗血小板专家共识提出,急性患者需用血小板糖蛋白 Ⅱb/Ⅲa 受体拮抗的情况有: (1)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 (2)拟行 PCI治疗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考虑术中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 500~ 750 ug/次,每次间隔 3~ 5 min ,总量 1500— 2250 ug ,不推荐提前应用预治疗。 如准备选用比伐卢定或 6 h 内已接受至少 300 mg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时,则不用糖蛋白 Ⅱb / Ⅲa 抑制剂。 正在研究中的抗血小板新药 蛋白酶激活受体 1拮抗剂: Vorapaxar(SCH530348) Atopaxar(E5555) 血栓烷 A2 受体拮抗剂: S18886( Ⅱ 期临床试验研究 ) 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 下述患者中,其抗血小板治疗需个体化,如左主干、慢性闭塞、复杂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严重病变者需适当增加氯吡格雷用量由每日 75毫克增加至 150毫克、 1次 /日,持续 12周后改为 75毫克、 1次 /日。 个别患者应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阿司匹林 +波立维基础上,再加服西洛他唑 50~ 100毫克、 2次 /日,口服 6~ 12个月。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治疗的常规用药,能明显地缓解症状并大大地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所用药物包括: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是否给予抗凝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介入术中出现过球囊扩张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又称冠状动脉夹层)、介入术后血流不理想(冠状动脉血流未达 TIMI 3级)、介入术中见血栓负荷过重或血液高凝等情况时,最好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强化抗凝治疗以防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体使用一般一天两次,时间一般在三天左右为宜,必要时可用普通肝素静脉滴注1224小时甚至 48小时,维持 APTT在 6080秒左右即可。 目前的临床应用方面,低分子肝素以其卓越的疗效与少见的副作用而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普通肝素。 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长期合用 (1)华法林联用阿司匹林和 (或 )氯吡格雷时可增加出血风险。 应尽量选用 BMS,且术后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I类推荐,证据水平 B)。 (2)PCI后需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时,建议 INR应控制在 — ,阿司匹林采用低剂量(75 mg/ d),氯吡格雷 75 mg/ d(Ⅰ 类推荐,证据水。冠脉介入治疗后药物应用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