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

构语言学的这种特征。 “ 认真研究 20世纪 40年代和 50年代的语言学,仍然是在学术上理解今日语言学的必要基础。 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 ” ( Piv)  其实早在 1967年他就指出: “ 最近乔姆斯基及其转换主义者再次宣称普遍语法的重要性,所用术语与唯理哲学语法学家和 1928年叶姆斯列夫所用术语惊人的相似。 在语言学,如同在其他思想领域,老问题仍继续存在,不过对不同时代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罢了。 ” ( Robins, 1967:126)  此间撰著批评 TGG的欧洲语言学者还有:英国( Robinon,1975) ,  荷兰( Uhlenbeck ,1975) ,  法国( Hag232。 ge ,1976) ,  德国( Weydt,1976) ,  瑞典( Collinder, 1970)等。  实际上,北欧学者从一开始就冷拒 “ 乔姆斯基革命说 ”。  笔者自 1996年以来数度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校访问访学,曾直接征询过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和不同年龄段的丹麦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他们对乔姆斯基开创了语言学研究新时代的提法均有所保留。 他们普遍认为,所谓的 “ 乔姆斯基语言革命说 ” ,即语言的现代科学描写始于乔姆斯基,语言描写的形式化及其经验基础也源自于乔姆斯基,主要是舆论误导所致。 实际上那些所谓的 “ 底层形式 ” ,相关结构的依存关系,结构可能的形式与结构不可能的形式的区分,以及假说标准和管辖概念等等,早已存在于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中,并为他们所熟知。  70年代,哥本哈根大学也曾开课介绍 TGG,但并非出于崇拜。 该校北欧语言学系系主任 教授曾用当时一句口头禅“ Ha,Ha,That’s the way they do”来描述当时任课教师所持的心态。  在 1990年第 4届国际功能语法大会上, 曾撰文明确指出: “ 丹麦的语言学研究从未因乔姆斯基的 TGG所产生的冲击波而受益 那场冲击波使得 TGG突然出现在西方许多国家的版图上。 ( Harder,1990: 3)  当然这并不是说丹麦语言学家对 TGG不屑一顾,只是说他们并不认同 “ 乔姆斯基革命说 ” ,因此没有象当时许多人那样盲目跟从。 据 介绍,当时有一些人从审视的角度追踪研读过 TGG,但后来都放弃了。 具体讲来,他们对 TGG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点:  一是 TGG 赖以建立的语言数据不充分。  二是 TGG 忽视语言的运用,使语言远离了 “ 真正 ” 的语言。  三是 TGG 对语言能力的揭示是微不足道的。  Rischel(1974)指出 :时兴的形式主义和未经验证的推测自身是揭示不出有关的心理过程的。 如果一个语言学家发现了某一规律性可用重写规则的形式进行陈述,这并不意味着他证明了说话人对该规则的心理现实。  ( 2)美加学者的挑战  美加学者对 TGG革命性的主要批评是:语言学领域并没有经历过乔姆斯基革命,因为 TGG从本质上是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的延续。  Lakoff(1971:2678)认为,既然在整个 《 句法结构 》 和乔姆斯基后来的论著里都以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的成分关系可用一个自主系统表达的观点为假定,早期的 TGG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自然发展,而不是革命性发展。  Murray(1980:76)发现 “ 乔姆斯基早期著作的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类似于 的研究。  Hymes amp。 Fought(1981:167)认为生成语法并不是由 《 句法结构 》 介绍到语言学领域的, 《 句法结构 》 里也找不到基本的革命性变化。 “ 如果把生成语法定义为明确的形式化理论,那么,把这个概念归功于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就大错特错了。  Fought( 1982:317)认为 Newmeyer(1980)对 在 TGG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着笔不够不真,似乎告诉人们乔姆斯基所做的恰恰是他的导师极力说服他不要做的。 显而易见,刻意强调 TGG的 “ 革命性 ” ,实质上是为了弱化 对乔姆斯基的影响。  Koerner(1983)主张 TGG从根本上属于后索绪尔结构主义,其特点是过度关心 Langue,而忽视Parole,并且他认为乔姆斯基从他的导师 那里借用了转换规则的观点。  Binnick(1981:183) 则对 Smithamp。 Wilson(1979)《 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 》 一书“ 无视历史,独尊 TGG”的做法做了幽默的讥讽:“ 革命通常是革命前的状况发展的结果。 该书不仅省略了攻打冬宫的那些人的名字,甚至没有讨论旧政权。 讨论知识革命而不提及意欲取代的思想,岂不怪哉。 我们禁不住要问: ‘ 如此这般,有革命的必要吗。 ’” TGG的革命性  ( 3) 的反击  对于上述批评, Newmeyer(1986)“语言学发生过乔姆斯基革命吗。 ” 做了全面回应。 他在文章的开篇明言: “ 我将为这样一种观点辩护:TGG体现了语言研究的一种革命性方法,其革命内容以明确的形式出现在 《 句法结构 》 一书。 此外,我也将论证:语言学不论在社会学还是知识层面都经历了乔姆斯基革命。 ”  Newmeyer(1986)认为, 《 句法结构 》 之所以具有革命性,首先是因为它把语法看成是一种语言理论,该理论在建构和评价上,同任何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样,都受制于相同的约束条件。 同时还因为它不只是在思辨性的科学哲学范围内的一个尝试,而且还论证了有关语言结构的非经验理论存在的实际可能性。 其次因为它把句法关系置于语言 (Langue)的中心,为解释人类语言最显著的特点 创造力 奠定了基础。  他还指出:尽管乔姆斯基对语法理论性质的看法具有革命性,但在许多方面, 《 句法结构 》继承了 “ 结构主义 ” 的精髓,即索绪尔的伟大见解。 不过乔姆斯基的 “ 结构主义 ” 丝毫不能抵消他的理论的革命性。 “ 乔姆斯基革命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的一场革命 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结构性质的观念,为我们认识语言性质如何作用于人脑活动开辟了道路。 ”( Newmeyer 1980:5) TGG转换规则的原创性  关于转换规则的原创性, Newmeyer认为 Hymes amp。 Fought 与 Koerner的观点没有错,但却与 《 句法结构 》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个问题不相干。 因为转换规则不是TGG的中心部分,它们也从未被当成是该理论的创新。 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贡献并非在于他提出了生成语法是表现人类语言的适当手段,而在于他对语言学理论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形成了革命性观念,并据此对生成概念做出了新解。 乔姆斯基的 “ 真正论点 ” 是关于语言理论的性质的。 抛弃一个以归纳为基础的程序,而采纳以概括为基础的程序,这是在最根本的方面与先前方法的决裂。  需要指出的是,较之欧洲学者,美国学者对TGG的反击要迟一些。 Hall(1969:192)对此作了解释 :  “主要是因为许多公认的语言学家开始没有认识到乔姆斯基 ‘ 舍弃主义 ’ 的全部含义和反科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