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
影响。 第三课:删除儒学困境、张载 “ 气学 ” ,增加“ 存天理,去人欲 ” ,突出 “ 理学 ” 和 “ 心学 ”内涵及区别的介绍,并与前面联系,掌握 “ 儒学发展 ” 的脉络。 第四课:删除唐甄的思想、李贽的诗文风格,增加王夫之 “ 理在气中 ” ,突出 “ 儒学思想发展的特点 ” ,增加该特点的成因。 ( 7)围绕重点内容,开发多角度的课程资源。 (科举制度的影响) 要警惕课程资源开发中的 “ 三重 ”“ 三轻 ” 现象 第一,在方向上, “ 重 ” 教材外资源的开发而 “ 轻 ” 教材内资源的挖掘、利用。 第二,在功能上, “ 重 ” 结论的简单叠加而 “ 轻 ” 内涵上的深度开掘。 第三,在内容上, “ 重 ” 知识与能力类素材的开发而 “ 轻 ” 情感类素材的开发。 在教学检查中听了一节高一年级的历史课,课题是专题二 《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中的第三课 《 伟大的抗日战争 》 (必修一),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 在学习到日本法西斯的全面侵华战争引发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内容时,教师为了论证这个问主题,绕开了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而独立开发出了一些其它的资源,有文字的,也有历史图片的,很丰富,也很生动,但经过仔细推敲,我发现这些资源的属性还是很单调的,主要集中在当时东北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国民政府、中共的敌后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战力量上,而对于中国平民百姓抗战的史实(学习资源)却没有开发出来。 尽管所开发的这些学习资源能够反映出当时国共两党政府联合抗日、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这样的主题,但总给人留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没有开发出平民百姓抗战的史实(学习资源),就不能充分、有力地体现、佐证出抗战的 “ 全民族性 ” 这个特征。 我们姑且不谈该教师对于 “ 全民族抗战 ” 这个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仅凭他放弃使用教材资源这种做法来看,就是不妥的。 其实,在本课的教材中就直接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学习资源,如《 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 》 的图片材料(见下图)、 《 华侨支援抗战 》 的文字材料(知识链接)等等,这些材料都鲜活、直观、生动地体现出了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时代主题。 从 《 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 》 的图片材料上可以看出当时天津、上海两地的邮政工人以 “ 信封 ” 为媒体宣传抗日的活动,并提出 “ 以经济政策对付并兵刃武力 ” 的主张。 在 《 华侨支援抗战 》的学习材料中,翔实地描述了爱国华侨投身抗日的情况:财力物力支援(从抗战开始到 1941年初,华侨向祖国捐款总数达法币 226亿元,八年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认购国债 10多亿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 1/3强),至 1940年 10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 217架飞机, 27辆坦克, 1000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直接参战( 4万多粤籍华侨归国参战; 20多个华侨司机大队奔跑在漫长的滇缅公路上,成为国际运输线的主力)、抵制日货(南洋各地、美洲、欧洲等地的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罢工、拒运军火物资运动)等等,这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小见大,从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和广大华侨的抗日精神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抗日情怀,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反映全民族抗战的事实,是更具说服力的。 我们应该注意挖掘、利用。 教材中的 “ 资料卡片 ” 、课后的 “ 材料阅读和思考 ” 等等都应该作为重要的课程与学习资源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情况不容乐观。 我听了很多的高中历史课,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普遍地回避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对于这些教师而言,有人认为脱离教材越远、开发的学习资源越离谱,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就越成功,教师就越有水平。 这种误解是很可怕的。 诚然,新课程为我们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这其中就包括师生可以自由地开发、选择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抛开 “ 课标 ” 和 “ 主题内容 ”的约束而随意行为,更不是说我们可以放弃使用教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所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价值还不如教材中现成的资源,你为什么还要舍本逐末呢。 尽管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而言,教材仍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一次镇江市的高三统测考试中,我有意地选择了一道课后的 “ 材料阅读和思考 ” 题,从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丢分现象很严重,这就更加验证了这个问题。 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万不可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不要走极端。 我曾观摩过这样的一节历史课,课题是 《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 在学习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所使用的教材(人民版)中的内容以后,又把人教版的相关内容 “ 雅典亡于民主政治,希腊的奴隶制度是其没落衰亡的根源 ” 和岳麓版的相关内容“ 雅典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 一股脑地补充给了学生,要学生认真记忆、掌握。 在课后的交流中,该教师称 “ 这些内容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属于开发的课程资源 ” ,听后觉得好笑。 即便这些内容算做课程与教学资源,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无用的资源,因为死记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还会增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开发这些内容(历史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是属于最低级的、已经被淘汰了的功能,而不是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高级功能。 我们不妨这样做: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的史料,让他们在分析这些史料中自然理解、提炼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样做,不仅能够 “ 内化 ” 对前述历史结论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内涵的挖掘意识和能力,并体现了 “ 以学生为本 ” 的教学理念。 如,我们可以开发下列学习资源(原始史料),让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进行探究。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 .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 “ 并非所有被当人看待的都可以成为雅典公民,外邦人和工商业者都不享有公民权 ” , “ 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 ”。 “ 在治理国家方面,女人也能干,但在干一切事物时女人总比男人低下 ”。 “ 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 “ 但最重要的掌握实权的将军仍是无薪报酬的,于是一般公民对此极难企及,经常能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5左右 ”。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 “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 柏拉图公开认为: “ 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作为民主权利基石的公民权有着明显的狭隘性, “ 公民权 ” 受到限制( “ 公民权 ” 实现的局限性,财力条件的限制等);选举的不科学性(表决方式的原始性、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犯罪处罚的不平等性等。 这样,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了,就能够从本质上分析出 “ 雅典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 这个结论了,这就较直接呈现该结论给学生死记硬背有意义得多。 将不同版本教材上的结论简单地叠加在一起 “ 灌 ” 给学生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不仅限于某个别地区。 这种做法充其量只是对 “ 结论 ” 进行了简单的扩展,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学习 “ 过程与方法 ” 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有提升的。 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功能应该导向于开掘历史事实的 “ 内涵 ” ,并引导学生在领会这个 “ 内涵 ” 的基础上提升学习品位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补充、追加现成的历史结论和事实,否则,这些 “ 历史结论 ” 就变成了 “ 无源之水 ”。 有位老师在讲解 “ 罗斯福新政 ” 措施的时候,重点围绕其 “ 整顿金融 ” 和 “ 恢复农业、工业 ” 两大举措开发出了一些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确实很有典型性,对于引导学生分析 “ 罗斯福新政 ” 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也使他们在学习这些素材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但我总感觉有点遗憾,那就是该教师所开发的这些资源的内容属性都是知识与能力类的,而不是典型的情感类素材。 其实, “ 罗斯福新政 ” 中关于 “ 社会救济 ”方面的内容就属于情感类素材,尽管该教师在教学中也提到了一些,诸如 “ 以工代赈 ”“ 拨发救济款 ” 等措施,但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概括和叙述而已,并没有花气力去认真开发,这就失去了一个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的良好机会。 罗斯福新政中有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施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 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 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 新政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 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 …… 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学生在学习这些资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形成历史分析的能力(通过 “ 以工代赈 ” 的方式可以刺激内需,带动个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还会使学生不自觉地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审视 “ 罗斯福新政 ” 的意识: “ 罗斯福新政 ” 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博, “ 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 ” 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我们甚至还可以据此联系最近我国政府为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投资 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结合这些材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这样的感悟:任何一个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应该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第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总体要求: “ 史料 ” 优先; “ 问题 ”引领; “ 自主 ” 探究。 这样的课堂活动有意义吗。 在讲解到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自给自足经济的特点时,为了使学生对汉朝时期僮仆作为当时田庄中主要生产力( “ 手工业工匠 ” )从事的生产活动情景以及田庄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有更好的了解,该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活动:让学生模拟 “ 自己是一个当时田庄的主人,假如你要招聘一些工匠,写一份简单明了的招聘海报 ” ,然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择优秀的 “ 成果 ” 进行当堂展示和评比。 这项活动大约持续了 15分钟。 当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写出的 “ 海报 ”措辞和文采也不错。 此举在课后的评议中得到了听课人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认为这个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中 “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 、 “ 学以致用 ” 、 “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的理念,该活动 “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 ” ,是 “ 一节不可多得的有效教学活动课的典范 ”。 但笔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仅不是 “ 有效的教学 ” ,甚至还是 “ 无效的教学 ” ,的 “ 错误的活动 ”。 首先,该案例设计明显地存在知识性的错误。 有的老师为了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创意,根本不顾及和考虑其所依托知识基础的正确与否,就别出心裁地随意 “ 催生 ” 、 “ 伪造 ” 出一些虚假性的活动,人为地走向了无效性教学的极端,这是应该大力批判的。 教材中之所以呈现田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要印证当时封建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特点,而该教学活动设计却走向了这个观点的反面,所要论证的是商品经济的特点,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建立在错误知识基础上的活动就是无效的 “ 伪活动 ”。 其次,该案例设计背离了历史能力目标的培养要求。 该教师训练学生书写 “ 招聘海报 ” ,其 “ 能力培养 ” 充其量也就是历史教学目标层次中的最低级目标,即书写、表述能力,丝毫没有体现出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理解当时田庄中手工业生产规模的局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工匠地位和身份的低下( “ 匠 ” 、 “ 主 ” 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紧固),田庄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经济模式。 教学中所要求的就是学生能够对当时田庄里这些生产、生活的状况给予准确的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要求进行设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呈现一些资料,如。例说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推荐
= LB、 ab = L , LB略大于 L0,总电阻为 R ,线框始终保持静止.求: ( 1) 线框中产生的总电动势大小和导线中的电流大小; ( 2) 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 1) 线框中产生的总电动势大小和导线中的电流大小; ( 2) 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 例 ] 如图所示,两足够长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 MN 、 PQ相距为 L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 α = 30176
濟全球化的先驅與典範,也是被公認為供應鏈管理的翹楚 經營模式與策略 3/3 顧客擴張 而收購英之傑旗下的採購公司天祥洋行擴大了利豐的顧客網絡 為客戶提供「一條龍」式的供應鏈管理方案 2020年取得 OK便利店的大陸市場專營權以及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特許經營優先權 ,使得產品、通路擴張,進而加速其顧客擴張 新事業擴張 建立一個小型風險投資部門
线是否已露出 半刻度记为 半刻度线未露出 螺旋测微器的半刻度读数方法 : 千分尺误差检查与读数 再看固定刻度的基准线指向可动刻度的具体位置,并估读 ※ 读数的最后一位数字 0,表示精确度, 不能省略。 可动刻度 50等分主尺上的 毫米,每等分为 可动刻度每转 1周,测微螺杆就沿轴线直进(或退) ,若旋转 n个最小分度(包括估读分度),则读数为 n毫米。 螺旋测微器的可动刻度读数方法 :
)C D AC C ADBCm答:山的高度约为 150米。 ∵ 在 Rt△ ACD中, A B C D 一、例题 例 , AB是底部 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为建筑的最高点,试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的方法。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 HG,使 H、 G、 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 H、 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 A 的仰角分别是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