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内容摘要:

示。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4 • 各个产量构成因素的数值越大,产量也就越高。 但是,在生产上各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例如: – 增加禾谷类作物的穗数,单穗粒数或粒重就有降低的趋势。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5 • 但是,不同作物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栽培条件下,有其获得高产的产量构成因素的最佳组合。 这就说明,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物质分配与积累关系的协调关系,采用适宜的技术以获得高产是可能的。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6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 作物产量的形成 – 首先要有制造光合产物的器官 —— 叶 – 其次要有产量容器 —— 种子、果实或块根、块茎等 • 因此,就作物体中某物质的供求关系看,可以分为供给的“源”( source)、负责贮存的“库”( sink)和进行运转的“流”( transpotation)。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7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 不同生育阶段这三类器官的种类可以有所转换。 但强源大库通畅流是高产所必需的。 • 源、库、流之间的平衡对取得高产也是十分重要的。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8 第四节 作物的群体和群体结构 • 一、作物群体 • 二、作物的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9 一、作物群体 • 作物生产的目的在于大面积丰收。 因此,在生产上最有实际意义的不是作物的单株( plant,即个体),而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即群体( crop, munity,population)。 • 作物群体是指密集于同一田块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物个体群。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 一、作物群体 •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 一种作物组成的群体是单作群体,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群体是复合群体,如间、套作的情况。 • 群体有不同于个体的性能和发展变化规律。 2020年 11月 4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1 二、作物的群体结构 • 作物的群体结构( canop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of munity),是指组成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等在平面和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