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探讨生生之道内容摘要:

育學理基礎。 前省教育廳出版之 12個單元生命教育教材的主題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欣賞生命 學習如何珍惜生命與尊重生命 良心的培養 良心及自省的方法 做我真好 明白自己的獨特性,建立自尊與自信 人活在關係中 與人群和環境維持良好的關係 生於憂患 生命是偶然,死亡是必然 能思會辨 倫理中的推理與求證 生存教育 環境變遷與環境保護 生死尊嚴 活得充實、死得尊嚴 敬業樂業 工作神聖,專業倫理 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 發揮人道精神、關心弱勢族群 信仰與人生 信仰與迷信,終極關懷 全球倫理與宗教 認識全球倫理宣言,釐清相關之宗教亂象 百花齊放期( 19992020年) • 在這個時期中,各種對生命教育的詮釋紛紛發表於文獻上,本文查詢目前台灣地區以生命教育為主題之書面出版品共有 234筆,論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黃德祥曾指出,推動生命教育的人士常依照其原本之生命立場、價值觀或宗教立場詮釋生命教育的內涵,因此現有文獻當中也經常出現各說各話的情形。 [1] 這種現象使得生命教育的內涵呈現不確定的情況,對生命教育的推動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增補黃德祥所整理的各種生命教育看法如表二所示,由表二可知不同的生命教育內涵間,有相當的差異性,可以說都指出生命教育的一部份內涵,因此如何整合出一致的共識,還需要更多的交流及溝通。 • [1] 參閱:黃德祥, 1998, 8。 各種生命教育內涵整理一覽表(本表 2020年前資料取自黃德祥, 2020) • 以下簡述兩種不同的生命教育詮釋及其限度 [1],藉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內涵澄清的重要性。 例如不少人把「生命教育」與「自殺防制」畫上等號,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聯想到「自殺防制」的問題 [2]。 這個聯想與生命教育最初的緣起背景也有關係,大約 1997年左右發生許多學生自殺或殺害別人的事件,造成社會的震驚,因此如何幫助學生珍愛生命就成為推動生命教育的主要社會因素,所以每當社會上有青少年自殺,就會有人出來呼籲生命教育的重要。 然而,生命教育 不能只以自殺防制為限,否則其內涵就太過狹窄。 更何況,要讓青少年遠離傷害、暴力或自裁,就不能以一種事後補救或嚴密防堵的方式來進行,而最根本的防治在於防患未然。 [1] 參閱:孫效智, 2020。 • [2] 參閱:黃有志, 1999, 12。 • 防患未然的方法包含了正面而深刻人生觀的建立,以及同儕、家庭及社會互愛互助關係的形成。 因此生命教育應致力於這些根本的問題,而不該只是消極的自殺防制而已。 再例如近年來國內外生死學或死亡學( thanatology)發展快速,所以也 有人將生命教育當成是生死教育或死亡教育,視生命教育的內涵為教授有關死亡的各種問題,以及有關臨終關懷或殯葬禮儀 等[1]。 的確,生死是一體的兩面 [2],規避死亡不但不能免除死亡,還容易使人活的短視近利而醉生夢死 [3]。 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正視死亡課題,以及面對死亡威脅時,人對生命及死亡意義的探問。 然而,生命教育除了生死議題外,還應該關懷生死兩點之間生命歷程的安頓。 依此,生命教育不該只是死亡教育,還應涵蓋整個人生意義的探索及價值觀的建立。 [4] [1] 參閱:劉明松, 1999, 78及參閱:黃俊正 1998,2426。 [2] 參閱:傅偉勳, 1994, 19。 [3] 參閱:孫效智, 1999b, 189191。 [4] 參閱:傅偉勳, 1994,17吳瓊洳, 1999, 12及張淑美, 2020,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一書導論。 • 此外也有學者對生命教育理念提出批判,如但昭偉教授提出三點質疑,以下分別簡述之:(一)生命教育尊重所有的「生命」,這似乎陳義過高,無法落實。 我們頂多只能教孩子去尊重「人」的生命,而不能去尊重所有的生命。 [1](二)生命教育肯定「生的價值高於死」的看法,但卻忽略了非主流的另類看法,亦即主張「死的價值高於生」的看法。 [2](三)「生命教育」推動者只強調生命的可貴與值得保存,這樣一來,誰來告訴孩子:「為了履行我們的各種責任,己身的生命原來是可以拋棄的」。 [3] • 關於上述質疑,孫效智教授也提出詳細回應 [4],簡述其回應如下:(一)以但教授所提出的第一個質疑為例,裡面涉及許多重要的問題,例如:什麼是尊重生命。 人在什麼意義與程度上該尊重生命。 又該尊重哪些生命。 當不同的生命 [1] 參閱:但昭偉, 2020,頁 115及 122126。 • [2] 參閱:但昭偉, 2020,頁頁 129。 • [3] 參閱:但昭偉, 2020,頁 130。 • [4] 詳見孫效智, 2020。 • 尊重互相衝突的時候,人又該如何拿捏取捨。 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是每個人在養成其人文素養的過程中,所應該思考的問題群之一。 因此,生命教育並不是一定要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特定的「標準」答案,而是主張,學校課程架構應給學生空間,幫助他們發展出「發掘、思考與探索生命議題」的能力。 (二)生命教育不該刻意掩飾另類思潮的存在, 不表示生命教育就該完全平行的呈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