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点”到“终点”怎么走内容摘要:

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终点。 例 1: 《 荷叶 母亲 》 教学目标(原稿)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红莲的处境,读出荷叶的形象。 • 体会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 联系生活,领悟母爱的伟大。 例 1: 《 荷叶 母亲 》 教学目标(修改稿) •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的抒情性。 • 学会欣赏冰心散文诗的语言特色。 • 学习借某一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 语文教师在文本的教学解读时,有三种角色: • 在文本面前,首先要采用“裸读”(不借鉴任何资料)的方式,以 读者的角色感知文本。 • 再以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文本体式,抓住文章的特质; • 最后才是作为 语文教师的角色 从学生角度关照文本。 • 例 2:欧、亨利的小说 《 二十年后 》 (沪教版八年上册)的“终点”: • 体式:欧亨利的反映人性的现实主义作 品。 • 目标:通过情节、对话的分析,体会人性的复杂以及作者人道主义关怀。 (二)研学情,明“起点” • 所谓“学情”,就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 研究“学情”,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 在文本面前,我们必须打量阅读主体 ——学生。 • “根据研究,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的地方往往恰好又是课本中最要紧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 ”(王荣生) • 要研究两种学情: • 首先是 一般学情。 也就是学习这一文本前学生已经具备的某些知识经验。 • 其次是 具体学情。 即指向具体目标的学情。 学生在阅读这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