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丁德春内容摘要:

足 (2)预见作用,有利于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 和科学成果 4、技术分析的涵义 指认识主体的具有实证性、规范性的理性 分析形式。 包括调查方法、实地方法和文 献方法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涵义 :是指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假设提出概念、形成指标体糸,设计问卷,采用抽样的方法,依据样本,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推断总体特征,以达到对宏观的复杂的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的方法 2、功能:通过对样本的的分析达到对总体的 认识 3、特点:样本的随机性、操作方法的灵活性和 数据的可处理性 4、具体形式: (1)问卷设计方法 设计问卷应注意的环节: a)问卷的格式要适当 b)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 c)依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妥善设计问题 的顺序 (2)抽样方法 a)定额抽样: b)概率抽样 涵义:运用概率论从大的总体中抽取样本的 调查的方法 基本原则:总体中个体具有同等选入样本的 机会,且样本中须包括同总体中 一样的差异 特点:能有效地避免偏差,更能体现总体的 特征;概率论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 代表性作出估计 5、抽样方法的类型 (1)简单随机抽样 (2)糸统抽样:根据随机的抽样间距,按照 确定的抽样比例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3)分层抽样:即按照总体中各个同质层次 所占的比例,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糸统抽 样的方法的抽样。 (二)实地方法 1、涵义:是通过对人文社会实践活动中有 意义事情的初始观察,运用归纳和推理的 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据此作进一 步观察, 导致对结论的修正。 观察 记录 分析 结论 修正 运用 2、优点 —— 直接性、全面性、灵活性 3、类型:根据研究者在实地研究中角色的不同 (1)完全参与观察 A)研究者以被研究群体的身份参与群体的 活动 B)研究者的研究身份不暴露 (2)半参与观察 A)参与群体的活动 B)研究者的研究身份公开 (3)非参与观察 A)研究者不参与群体的活动 B)从旁观者角度进行对群体的观察 4、实地研究的档案建设 建立何种档案应 根据研究的性质和需要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背景档案 (2)人物档案 (3)文献档案 (4)分析档案 5、实地研究的缺点 —— 实地研究中可能出现偏 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者观念的偏狭 (2)定性分类的误差 (3)究原因的误差 (4)忽视信息中潜在因素 (5)某些研究结论忽略了其它可能性而导致 “ 虚假对立 ” 的错误 (三)文献情报方法 1、涵义:指利用已知的信息(文献记载的信 息),创造出新的成果,传播已有的成果, 再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方法 2、情报交流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糸 查找 利用 生产 研究者 情报 研究者 情报 分析 (反馈) 传播 3、文献情报法的技术研究方式 (1)内容分析 A)涵义;主要使用书面文献,对信息作专 题分析 B)内容分析采用的方法:抽样方法 C)基本做法:编录和记录信息的潜在内容 (2)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要想根据现存统计资料得到可靠的结论,须现在 统计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3)历史 —— 比较研究 根据历史的记录,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出其中的结论。 但是,对待历史的记录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真假。 本章总结: 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 理性批判和情感 激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直觉领悟和 技术分析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调查方法; 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 第四章 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本章重点 20C人文社会科学生成和发展的背景 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 的主导发展趋势 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 (一)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1、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 战 争与革命 2、世界格局第二次剧变形成的时代主题: 对抗与对话 3、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和平和发展 (二)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1、20C自然科学技术的 “ 指数增长 ” 及其 复杂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紧 迫的时代课题 2、20C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推进了 整个科学体糸的综合化 (1)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 综合,在综合过程中产生突破 (2)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 间的综合 (3)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综合 3、20C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势 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 4、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三)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1 、 全球问题: 指的是同整个世界 , 同整个 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2 、 全球问题内容 :人口增长 、 资源危机 、 环境污染 、 生态平衡问题 , 还有裁减军 备 、 防止核战争 、 和平利用空间 、 缩小 国家间贫富差距 、 协调信息传播等 3 、 当代全球问题特点 :具有鲜明的挑战性 和紧迫性 总之 , 全球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 益国际化 , 在 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 , 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二、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 (一)20C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 1、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从而对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背景的人 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深刻 的影响 2、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 (1)科学主义 (2)实证主义 (3)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学科-流派的分化 社会实践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新的学科的出现、原有学科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 二)20C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即以综合 发展为主导倾向 1、哲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日趋活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特定层面上交流和对话得到强化 (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之间相 互作用显著增强 2、糸统科学的兴起产生连锁效应 糸统科学所倡导的糸统方法不但向自然科学而且向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普遍适用、可 操作性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初步综合 3、综合学科成批涌现 (1)综合学科的具体形态:科际交叉、边缘 学科和综合学科 (2)综合学科的大量出现,使得人文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开始走向联结,导致 “ 大科 学 ” 体糸的出现 4、世界性话题的研究推进以 “ 人学 ” 为中心的 “ 整体联动 ” 20C50年代后的世界性话题:现代化问题、全球性问题、未来学研究、科学社会义理论的探索和反思。 这些世界性话题都是以人为 核心,体现了多门学科的综合和交叉。 5、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和研究人员的群体化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合化,研究规模日趋扩大,研究人员的智能结构和组合形式分别出现了 通才化 和 群体化 的发展趋势 (三)20C末期进入反思 —— 展望期 三、20C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 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 1、 由于2020多年的封建主义的统治,中 国未能与西方同步,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 和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国人文社会 科学要发展,不能不首先引进西方的成果 2、 在引进和自创的过程中,又必然打上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 3、20C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艰难 曲折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上述三个因素使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现出独特的色彩。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1、 引进、移植 选择(中国社会实践的需求) 1)东西方文化关糸的论战 2)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3) 20— 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观主义的论争 2、革新、建设与曲折 3、开发、重建与发展 四、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1、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社会实践具 有更强的依赖性 1) 20C人类社会实践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 极其丰富的现实研究课题 2) 20C人类社会实践为人文社会科学培育了 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主体,并创造了先进 的研究手段 2、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科学理论对社 会实践的能动作用更加明显 (二)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糸逐步形成 1 、 多科性 : 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 深度的拓展相联系。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时空视野越宽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 各层次和侧面的理性认识越深 , 人文社 会科学各个层面上学科的数量就会相应 增多。 90年代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总 数已达二三千门之多。 2 、 综合性: 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已经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统一体相联系。 1)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 人文社会科学对内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 , 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 , 成为同自然科学相联结又相对应的一大综合性的科学部类 , 2)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统一的特征 ( 三 ) 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广泛关注 1 、 20C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以 “ 人 ” 作为研 究的中心 ( 见下图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