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内容摘要:

得不终止于德意志,略微暗指美利坚而不敢继续越过太平洋,暗藏了西方最后一位乐观的哲学教授对西方的绝望。 黑格尔之后,这种暗藏的绝望在后现代思潮中倾泻出来。 矫正现代大学教育偏失需要补充中西古典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带来了扫盲的成就,现代教育的实用性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这都是必须肯定的正面成果。 •但是,片面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却带来了低俗化和纯技术化的问题,导致学生成材不成人,终究不能成才,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思,对社会作不出贡献。 •如何矫正现代大学教育的偏失<重要对策之一便在于补充中西古典通识教育。 古典教育的三个特点,以及古典教育为什么能矫正现代教育的偏失 •古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人,成就整全的人格,而不只是片面的成材,所以,古典教育更有助于奠定成才的根本,矫正现代教育急于成材的偏失。 •古典教育教人成人的首要途径是修养性情,培养德性,可以矫正现代教育片面培训技能以便就业而实际上欲速则不达的偏失。 •古典教育是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建设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乃至治国平天下的整全计划,是从培养性情德性到经世致用的整全计划。 古典教育培养的是整全的人,不是片面的人。 相比之下,现代教育的偏失在于错误地以为,越专业化,越片面,人才效率越高。 这实际上不是培养人,是培养机器。 但人不是机器,人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体。 所以,现代教育培养的螺丝钉人才往往很难发挥螺丝钉作用。 古典教育三大特点在中西古典教育中都有体现 •成人为本:孔子:君子不器。 孟子: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首先甄别和培养灵魂的品质,然后培养专业技能。 •通过性情德性的培养来教育成人。 儒家:礼乐修身,变化气质;佛道:清心寡欲,复归天真。 《理想国》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性情德性培养。 •教育从德性培养到经世致用的整全计划。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理想国》:身体、灵魂和城邦的关系。 以六经教法为例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