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内容摘要:

何评价和区别这些战争的性质,是一个 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些民族之间战争,要从我国是一个整 体的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立场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 总体上说,凡是进行分裂割据、破坏民族团结、违背人民 根本利益的战争,要视为非正义的战争。 而符合包括少数 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 国家统一发展趋势的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 如清朝讨伐 西北边疆的分裂势力,就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战争。 (四)民族英雄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有的是通 过战争将原来分散的部落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促进了本民族的强大,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满 族的努尔哈赤;有的是在保卫本民族人民的家园 而奋起抗击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 但在教材和教学中,我们并不是笼统地称他们为 “ 民族英雄 ”。 我们所说的 “ 民族英雄 ” ,是指 中华民族的英雄,只有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捍 卫祖国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才称为 “ 民族英雄 ”。 如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从荷 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二、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 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 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课标突显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成果。 课程内容在这方面有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史板块中,在历史时期的框架下列出了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以突出我国古代的文明成果。 中国古代史部分共 40个学习要点,其中涉及文化方面的要点有九个,基本上是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文化发展的内容。 三、如何看待历史上的革命 课程标准的要求 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 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 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 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 信念 ——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 近十多年来,有人提出要“告别革命”,摈弃革命史观,甚至对历史上的革命进行贬低或污蔑。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也出现过“弱化”革命的情况。 这种观点颇有影响。 此外 当前流行的多种历史观,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亦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惑,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唯物史观落伍了,要用新的历史观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应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上、用什么样的观念来阐释历史呢。 从教学的取向上讲,一是要从中学 教育的基础性上来考虑,二是要从 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上来考虑。 基础 性就要注重基本史事的来龙去脉; 科学性就要讲求实事求是,以客观、 发展的眼光去评判过去发生的事情。 这里涉及到对各种史观的认识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把人类文明的 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作为 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人 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成果作为历史的基本内容。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或曰现代化)史观是以从农业文 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变迁为主轴,由此 考察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