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解读内容摘要:

– 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性检查 三个基本元素: • 第 1步 . – 风险分层 / 选择患者 • 第 2步 . – 连续重复检查发现急性心梗 • 第 3步 . – 心脏影像或负荷试验发现即将出现的急性心梗 • 不稳定心绞痛 四、 胸痛中心组织构架及功能 “胸痛中心”的组成架构  “胸痛中心”的最佳方案是组建一个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工作的实体单元,也可以仅是多学科功能上的整合  胸痛中心的组织构架至少应包括: EMS 急诊科 心内科 心外科 胸外科 影像学科(超声心动图、放射医学科、核医学科) 检验科 还可以外延至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等学科 人员配备要求 EMS EMS ER 相关科室 影像 /检验科 心内科 •急诊科为中心落脚点 •急诊科的影像处置,人员培训 •心内科(导管室, CCU)/影像检验的协调 “胸痛中心”职能  救治病人,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  培训,充分了解胸痛中心的意义、目标和工作流程  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并对工作流程定期修改,数据存档  联合相关学科对 EMS人员、急诊室医护人员、社区医生和社区居民进行 STEMI相关知识的培训  开展临床研究获得中国流行病学数据,取得政府和医保支持 仪器设备要求  胸痛中心应备仪器: -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 除颤仪 - 心电监护仪 - 超声心动图 - 胸部 X光机 - 床旁快速检查仪器( pointofcare,POCT - 信息技术的应用  医院应具备仪器: - 运动平板机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 冠状动脉 CT Emergency Care amp。 Resuscitation Patient Monitors Diagnostic ECG ECG Management Cath Lab CT Scanning SPECT Scanner Cardiac Echo CV Information System Emergency Care amp。 Resuscitation Wireless 12 Lead ECG 胸痛中心的教育功能 北京 STEMI患者就医延迟明显 发病后 1h决定就医 发病后 1h内到院 发病后 2h内到院 就医延迟 6h 50% % % % 北京市 STEMI急诊救治现状多中心注册研究 • 无晕厥发作、症状间断、症状能够耐受、未将症状归于心脏病是患者就医 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 及早意识到心脏病发作 (EHAC) 如果 “从抵达医院到球囊扩张”时间理想,但 “从梗死发生到抵达医院” 时间拖延 . . . . . . 则结果依然是不理想的 – 可能是死亡或终生的充血性心衰 胸痛中心通过教育有效降低死亡率  就医延迟是缺血性心脏病最终发展为致命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 无晕厥发作、症状间断、症状能够耐受、未将症状归于心脏病是患者就医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 在社区接受 CPR培训 未在社区接受 CPR培训 心脏骤停后CPR救治成功率(%) 北京市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现状研究 22% 7% 各级胸痛中心建设  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决定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最终效果 三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二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社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美国救护车内部宛若小型急诊室 “巨无霸” 救护车 功能繁多堪比医院 胸痛中心建立的前期准备 1. 学习专家共识文件,了解胸痛中心理念和模式 2. 成立胸痛中心工作小组 3. 在拟建胸痛中心进行胸痛现状和 STEMI救治流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