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参与内容摘要:

等工作。  1953年開始,中共在工廠、企業、機關普遍設立「工會委員會」,作為工會的基層組織。 凡企業、機關有工會會員廿五人以上者,得設立「工會委員會」。 「工會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下設若干「工作委員會」。 「工會委員會」得在車間 (部門 )設車間 (部門 )委員會。 車間 (部門 )委員會之下再設立「工會小組」,以領導車間 (部門 )的工作。 工會會員的會費按會員每月工資總額 1%扣敏。  職工代表在「工廠管理委員會」無法發揮功能的原因主 要有四;  五 O年代初,中共派往接收、主持工廠的幹部大多為農村幹部與軍代表,欠缺「民主」管理觀念,不虛心、 不耐耐心聽取工人意見。  廠方擔心實施民主化管理之後,工人就不聽話,勞動紀律與工作秩序就很難維持,造成工人無法經由「管委會」上下通氣。  廠方幹部認為工人缺乏管理工廠的能力,因此,不重視讓職工代表提意見。  被選為「管委會」與會的職工代表不敢大膽發言  工人透過「職代會」監督廠務的功能亦局有限。 主要理由有三 :  先天性的組織缺陷。 中共將「職代會」界定為一種群眾性的組織而非行政部門。 「職代會」不設經常的辦事機構。 「職代會」休會期間,其業務由工會「常委會」執行。  廠長、軍代表或「工廠管理委員會」不重視「職代會」的工作  3.「職代會」集會時,「走形式」,只聽取一般報告,廠方也不重視「職代會」會議。  在工會方面,大陸工人經由工會參與監督工廠廠務的功能亦仍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工會」仍然不健全,包括  工會幹部大都是新人,「政治文化水平和工作魄力較 差」  廠長不給予 「工會」行政支援  工會幹部與工廠其他行政人員傾軋不和。  工人推選參加「工庫管理委員會」的委員代表性不足,人數亦少,很難發言,大多成為「管委會」的「陪客」。 因此,五 0年代初期,中共設計由「工會」與「職代會」履行監督或政治參與的功能幾近於零。 而「廠長負責制」亦演變成為具有集權、命令主義傾向的所謂的「一長制」。  一九五六年開始,中共當局決定進一步加強「黨」對所有工廠企業的控制,因此,以「黨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取代五 O年代初期的廠長負責制。  「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涵義有三 :  廠長領導地位降一級。 不在居於於主導地位。  工廠企業重大問題,交由「黨委」集體討論和共同決定。  工廠企業日常業務則由廠內黨、政(行政)、工 (工會 )、青(青年團」 )分工負責推動。 六 0年代與「文革」時期  一九六一年下半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