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到资本内容摘要:

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 妥协性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一)地位 ,代表 先进的生产力,不占主导地位 ;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不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二)作用(影响) : 是新经济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条件。 :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如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等)。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工业化的不同 发展进程 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新航路开辟开始发展,虽有阻挠,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因列强侵略而中断,鸦片战争后因三座大山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力量 西方资产阶级一直是主角;中国一开始有地主阶级领导。 资金来源 西方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资是在外来侵略刺激下产生,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工业化次序 西方一般从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业,在民用工业发展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 而中国式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2020山东文综 ] 右图是 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C 【 解析 】 观察图片,从楹联中的 “ 借热情规划商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保全时局 ”“ 莫教美利让四方 ” 的信息可知,反映了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由此判断体现的是实业救国的思想。 [拓展提升 ]实业救国思潮 “实业救国 ” 思潮主要指以 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 产生于洋务运动后期,盛行于 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后 ,代表人物张謇 积极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 实业救国 ” 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 这一思潮的 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 实业救国 ” 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①具有爱国进步意义。 在 “ 实业救国 ” 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 ②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经济结构,它为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结合 《 金 》 P34【 考点串讲 】 考点三习必修二 1 1 21; 【 高频考点 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 】 某报以 “ 新陈代谢 ” 为题刊文: “ 新内阁成 , 旧内阁灭;新官制成 , 旧官制灭;新教育兴 , 旧教育灭 „„阳历兴 , 阴历灭;鞠躬礼兴 , 拜跪礼灭 „„ ”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 A. 1898~ 1900年 B. 1901~ 1911年 C. 1912~ 1927年 D. 1928~ 1937年 解析: C。 新内阁 、 新官制 、 新教育 、 实行阳历 、鞠躬握手等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 , 故选 C。 C 阶段 ① 鸦片战争后 :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侧重于物质生活的变化 , 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② 民国成立后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 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变化。 ③ 新中国成立后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 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 , 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 温饱问题未解决。 ④ 改革开放后 :生活水平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提高 ,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特点 ① 经历了一个由 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的过程。 ② 随着中国近代政治 、 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③ 地域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 碰撞 , 结果是 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 ,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 有 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 教材知识回顾 】 • 1912年 8月 20日 《 时报 》 刊载的 《 苏州之士煞 》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 【 解析 】 B 材料中服饰的变化,并非中国的传统服饰, A项不正确;材料描述的主要是女界学生、少年学生, C项表述有误;苏州是 1895年 《 马关条约 》 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D项明显错误;材料现象只是说明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进入民国时期, B项符合题意。 • 清朝末年,外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