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课设报告基于单片机的报时器电路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 } 显示程序 查找资料以及计算得,显示数字表如下: 0x3F,0x06,0x5B,0x4F,0x66, 0x6D,0x7D,0x07,0x7F,0x6F, 0x77,0x7C,0x39,0x5E,0x79,0x71, 0x40,0x38,0x76,0x00,0xff,0x37 显示程序如下: void display()//显示函数 { d1=shi/10。 //小时 d2=shi%10。 // d3=fen/10。 // d4=fen%10。 //分钟 w1=0。 P0=table[d1]。 delay(10)。 //第 1 位显示数据 w1=1。 P0=0x00。 delay(1)。 //关闭显示消除动态扫描阴影 if(num=10) { w2=0。 P0=table[d2]。 delay(10)。 //第 2 位显示数据 w2=1。 P0=0x00。 delay(1)。 //关闭显示消除动态扫描阴影 } if(num10) { w2=0。 P0=table[d2]|0x80。 delay(10)。 //第 2 位显示数据 w2=1。 P0=0x00。 delay(1)。 //关闭显示消除动态扫描阴影 } w3=0。 P0=table[d3]。 delay(10)。 //第 3 位显示数据 w3=1。 P0=0x00。 delay(1)。 //关闭显示消除动态扫描阴影 w4=0。 P0=table[d4]。 delay(10)。 //第 4 位显示数据 w4=1。 P0=0x00。 delay(1)。 //关闭显示消除动态扫描阴影 } 总程序框图: 开始 设置时间,判断按钮 是否按下 按下 K1,调节小时 再次按下,调节分钟 三次按下,退出设置 数码管显示 否 判断是否到达整点 蜂鸣器报时 复位 结束 4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设计是以制作 报时器 系统,通过方案选定,电路设计、程序编写、仿真调试,实验总结,终于将本次课程设计顺利完成。 通过这 3周的课程设计,我个人在电路设计方面以及 C语言编程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在编程方面还是有缺陷, 对以前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一些问题,通过本次课程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设计 报时器 系统的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诸如: 是由外部时钟芯片还是单片机内部时钟计时 的选择、信号 显示电路 设计、单片机的数据传送等等问题。 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鼎力相助,是不可能走到最后一步的。 在此我要再次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 她 的言传身教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是 她 的独到见解让我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还有我那可爱的同学,是他们的从旁鼓励让我在困境中重拾信心,是他们的不离不弃让我迎难而上。 在我而言,此次设计 报时器 系统是整个团队所取得的胜利,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坚信这段美好的经历将会永远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拥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同时它也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相伴我们走过以后的每个日日夜夜。 5 参考文献 [1] 李群芳 ,张士军等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 .电子工业出版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