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龙宫煤业盘道试运转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3/t) Q0—生产矿井涌出的总水量 m3/d 11 P0—生产矿井开采量 t/ a ③ 、 预测结果 一年按 330 天计算,按盘道煤矿进行 2 号煤层的涌水量预测 : Q 正常 = KpP=179。 3636=1370m3/d=57 m3/h Q 最大 = KpP=3636=2468m3/d=103 m3/h 按西梁煤矿进行 2 号煤层的涌水量预测 : Q 正常 = KpP=179。 3636=1440m3/d=60 m3/h Q 最大 = KpP=3636=1920m3/d=80 m3/h 经计算,预计煤矿 年生产能力达 120 万 t/a 时, 2 号煤层矿 坑正常 涌水量为60m3/h,最大 涌水量为 103m3/h。 在顶板完整时,隔水性好,涌水量较小,当顶板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或遇大的冒顶时, 或沟通导水断裂, 也会有较大涌水。 应建立健全排水设施,保证安全生产。 ( 六 ) 、瓦斯、煤尘及自燃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 瓦 发 [20xx]436 号《关于忻州市 20xx 年 度矿井 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 鉴定结果 的批复》 ,山西忻州原平龙矿盘道煤业有限公司 瓦斯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 2 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绝对涌出量为。 煤尘 : 据矿井煤尘鉴定资料,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煤的自燃 : 据本矿井煤自燃性鉴定,煤层自然发火等级为 Ⅱ 级,最短发火期为 4 个月,属自燃煤层。 七、储量资源量 全井田 5 号煤层保有资源 /储量 3544 万 t,其中 111b 资源 /储量 1865 万 t,占保有资源储量的 %, 122b 资源 /储量 1116 万 t, 占保有资源储量的 %,111b+122b 占保有资源储量的 %, 333 资源 /储量 563 万 t。 工业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 /储量 =111b+122b+333179。 k 注: k-可信度系数,取 ~。 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的矿井, k值取 ;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的矿井, k 值取。 本井田各可采煤 12 层均为赋煤区稳定可采煤层,因此,本矿井推断的资源量( 333)可信度系数 k取。 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 /储量为 万 t。 矿井设计资源 /储量 经 计算,矿井设计资源 /储量为 万 t。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经初步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 万 t。 第三节 矿井设计能力 服务年限 、 开拓方式 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 组办发[20xx]22 号《关于忻州市原平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文件,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生产规模为。 二、矿井服务年限 按现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规定,按年生产能力 /a,考虑 的储量备用系数,本矿井设计计算服务年限为。 式中: T设计计算服务年限, a; Zm设计可采储量,万 t; A年产量,万 t/a; K储量备用系数,采用。 三、开拓方式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选择的主要原则 ( 1)充分利用现有地面工程及设 施; ( 2)地面平坦、开阔,场地挖方填方量小,工程地质条件好,能够满足; ( 3)位于储量中心,减少井下运输、通风、井巷工程费用; ( 4)不受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  KAZT m 13 ( 5)靠近公路、交通方便,运输距离短,运营费用省; ( 6)有利于矿井开拓部署,为安全高效稳产创造条件。 通过现场踏勘,设计提出两个井口工业场地方案,一方案即利用原盘道矿井的工业场地作为副井工业场地,利用原西梁矿井的工业场地作为主井工业场地,主要利用两个场地的原有井筒及地面建筑、设施等;二方案即利用原西梁矿井的一个工业场 地,废弃原盘道工业场地。 两方案的技术比较见表 331。 表 331 工业场地技术比较表 一方案 二方案 优点 利用两个场地,井筒不必刷大,节省了井筒工程量。 能充分的利用两个场地的地面建筑,不再增加建筑。 原西梁矿井工业场地作为主井工业场地,地面生产系统完好,离大运公路较近,可直接利用。 利用原西梁工业场地,便于管理。 缺点 主井工业场地位于储量边界,井下煤炭运输线路相对较长。 井筒断面均较小,改造工程量大。 工业场地面积小,新增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困难。 通过以上技术比较,一方案具有明显优势,容易实施,场地开阔,交通方便,受周边环境影响小,所以设计推荐一方案。 四、水平划分及标高 现有的主井区井底车场落平至 +1170 水平,根据煤层赋存特点,整个井田北高南低,主、副井通过南北向 2176。 ~4176。 的大巷及倾斜大巷进行贯通,考虑到南北向大巷有一定的流水坡度,且主井区井底水平与北部区域最大高差不超过 350m,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条规定,缓倾斜、倾斜煤层阶段垂高宜为200~350m。 故全矿井设一个开采水平,水平布置在 +1170m,一 个水平开拓全井田。 14 五、矿井各水平、煤层、上下山和采区的开采顺序 采区划分 结合矿井的开拓方式,将全矿井划分为 4 个采区。 其中, F4断层以北、副井工业场地以南为一采区(包括 F4断层以南、北部采空区以北的区域), 副井工业场地以北至井田边界为 二 采区, F4断层以南至井田边界、开拓巷道以西至井田边界为 三 采区, 5 煤层为四采区(由于 5 煤层受地质条件限制,利用一组下山即可回采,见附图 5 煤层开拓方式)。 沿 2 号煤层在井田中部平行布置轨道、胶带两条大巷连通主、副井,一采区工作面位于 F4 断层以北,沿大巷两侧布置倾斜长壁工作 面进行回采。 开采顺序 采区开采顺序按由近而远 、 先上后下 、由浅到深 的顺序进行,设计 兼并重组后投产一采区位于 2 号煤层。 按此原则编制了采区接续表,详见表 335。 表 335 采区可采储量及接续表 采区名称 可采储量 (万 t) 生产能力 (万 t/a) 服务年限 ( a) 开采起止时间 ( a~a) 接续采区 名 称 一采区 120 0~ 二采区 二采区 120 ~ 三采区 三采区 120 ~ 四采区 四采区 120 ~ 备注 其中一、二、三采区位于 2号煤层,四采区位于 5号煤层 第二部分 矿井设计及建设情况概述 第一节 矿井开拓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一、矿井开拓系统设计情况 整合改造后仍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利用原西梁矿井现有主斜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主斜井,利用原盘道矿井的主斜升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副斜井,利用原盘道矿井的新主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回风斜井,利用原盘道矿井的回风斜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行人斜井,矿井井田内原有其余井筒全部按山西省关井“六条标 准”实 15 施关闭。 整合后井筒利用情况见表 332。 表 332 整合后井筒利用情况表(方案一) 序号 井筒特征 主斜井 (原西梁 主斜井) 副斜井 (原盘道 主斜井) 回风斜井 (原盘道 新主井) 行人斜井 (原盘道 回风井) 1 54 坐标 纬距( X) 经距( Y) 80 坐标 纬距( X) 经距( Y) 2 井口标高( m) + + + + 3 方位角(176。 ) 107176。 4439。 339。 273176。 639。 5539。 232176。 539。 2439。 39。 273176。 639。 5539。 4 井筒倾角(176。 ) 14 20 12 25176。 2039。 5 井筒斜长( m) 512 610 250 6 井筒净宽( m) 7 断面 断面 形状 直墙半圆拱 直墙半圆拱 直墙半圆拱 直墙半圆拱 净断面( m2) 8 井筒装备 装备胶带输送机、排水管、洒水管、动力电缆、通讯信号电缆、行人台阶和扶手 装备提升绞车、行人台阶、扶手、通讯信号电缆、压风管 装备矿井主要通风机、灌浆管,行人台阶和扶手 装备猴车 9 备 注 利用已有井筒 利用已有井筒 改造利用 已有井筒 利用已有 井筒 10 井田内原有其余井筒(西梁人车斜井 、回风斜井、材料斜井)按山西省关井“六条标准”实施关闭。 16 设计采用原西梁矿井现有主斜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主斜井,利用原西梁矿井主斜井已有井筒装备。 该主斜井净宽 ,净高 ,直墙半圆拱断面,净断面 ,倾角 14176。 ,斜长 448m,本次整合设计延深井筒 64m,全长 512m。 矿井整合改造后利用已有的带式输送机,担负矿井的主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和安全出口,以满足全矿井整合后的煤炭提升要求。 设计采用原盘道矿井主斜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副斜井,该副斜井净宽 ,净高 ,直墙半圆拱断面,净断面 m2,斜长 ,倾角 20176。 ,整合后井筒内铺设轨型为 24kg/m、轨距为 600mm 的轨道,采用单钩串车提升。 副斜井担负矿井的辅助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和安全出口,以满足全矿井整合后辅助运输的要求。 设计利用原盘道矿井新主井作为整合后矿井的回风斜井,该回风斜井净宽,净高 ,直墙半圆拱断面,净断面 ,斜长 610m,倾角 12176。 整合后刷大断面,刷大后净宽 ,净高 ,直墙半圆拱断面,净断面 ,担负矿井回风任务并兼做安全出口。 设计利用原盘道矿井回风斜井作为整合 后矿井的行人斜井,该行人斜井净宽,净高 ,直墙半圆拱断面,净断面 ,斜长 250m,倾角 25176。 20’,担负矿井人员运送任务,兼做进风井和安全出口。 二 、水平划分及标高 现有的主井区井底车场落平至 +1170 水平,根据煤层赋存特点,整个井田北高南低,主、副井通过南北向 2176。 ~4176。 的大巷及倾斜大巷进行贯通,考虑到南北向大巷有一定的流水坡度,且主井区井底水平与北部区域最大高差不超过 350m,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条规定,缓倾斜、倾斜煤层阶段垂高宜为200~350m。 故全矿井设一个开 采水平,水平布置在 +1170m,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 三 、大巷布置 大巷布置及条数 结合煤层赋存特点,井田沿 2 号煤层底板布置三条大巷(轨道、胶带、回风)连接主、副、风井。 大巷的坡度 17 轨道、胶带、回风三条大巷坡度均约为 2176。 ~4176。 ,其中胶带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连续运输方式,轨道大巷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运输方式,在胶带大巷布置架空乘人装置运送人员。 大巷煤柱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有关公式计算,大巷两侧煤柱均按 35m留设,这些煤柱待巷道使用结束后,一并回收。 四 、矿井 采区 划分及 开采顺序 采区划分 结合矿井的开拓方式,将全矿井划分为 5 个采区,其中, F4 断层以北、副井工业场地以南、开拓大巷以东区域为一采区(包括 F4 断层以南、北部采空区以北的区域);副井工业场地以北至井田边界的区域为二采区; F4 断层以北至井田边界、开拓大巷以西至井田边界的区域为三采区; F4 断层以南至井田边界、开拓大巷以西至井田边界的区域为四采区; 5 煤层可采区域为五采区。 沿 2 号煤层底板在井田中部平行布置轨道、胶带、回风三条大巷连通主、副、风井,沿 F4 断层布置一采区上山,利用一采区上山布置走向长壁工作面进行 回采。 开采顺序 采区开采顺序按由近而远、先上后下、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设计兼并重组后投产一采区位于 2 号煤层。 按此原则编制了采区接续表,详见表 335。 表 335 采区可采储量及接续表 采区名称 可采储量 (万 t) 生产能力 (万 t/a) 服务年限 ( a) 开采起止时间 ( a~a) 接续采区 名 称 一采区 120 0~ 二采区 二采区 120 ~ 三采区 三采区 120 ~ 四采区 四采区 120 ~ 五采区 五采区 120 ~ 备注 其中一、二、三、四采区位于 2 号煤层,五采区位于 5 号煤层。 18 第二节 矿井采掘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一、矿井采掘系统设计情况 回采工作面 本次设计本着为尽量利用现有巷道,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设计原则,根据矿井开拓布局和煤层开采条件,为保证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设计确定一采区为初期采区,其理由如下: ( 1) 、一采区距离整合后的副斜井、行人斜井、回风斜井均较近,首 采工作面布置在工业场地南部,初期开拓工程量小。 ( 2) 、储量较多,范围较大,煤层赋存稳定,工作面接续可靠。 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矿井初期移交一个采区一个工作面,保证。 1201 采煤工作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