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解读内容摘要:

(2)中小学教师培养主体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一是单一的、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灵活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型; 二是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迅速向二级、以至于一级的提升。 截止 2020年底,我国招收本专科师范生的师范院校 143所,非师范院校 352所; 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 83所,其中师范院校 44所,非师范院校 39所,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高校 15所; 尚保留有教育学院 60所,其中省级教育学院 16所; 尚存中等师范学校 141所,其中幼儿师范学校 40所。 (3)教师教育出现许多新问题 从教师职前培养环节看,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教育弱化,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 …… 从办学层次看,本科层次培养质量相对较好,专科和中专层次的教师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培养质量不高 …… 从教师培训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率不高 …… 三、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的基本内容 1. 基本结构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文本包括:“引言、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引言” 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 标准 》 制定的目的和依据、教师职业的基本界定、 《 标准 》 的性质和地位; “ 基本理念 ” 部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内容”部分是 《 标准 》 的主体,分别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面对小学教师从业人员提出了基本要求; “实施建议” 部分则分别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学校(幼儿园)和教师”四个方面,提出了 《 标准 》 实施的具体要求。 2.《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基本内容”部分的解读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基本内容”部分具体分为 3个层面: 维度 —— 3个; 领域 —— 13个; 基本要求 —— 58条。 3个“维度”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其中,“ 专业理念与师德 ”包括 4个领域和 18条基本要求; “ 专业知识 ”包括 4个领域和 17条基本要求; “ 专业能力 ”包括 5个领域和 23条基本要求。 四、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的指导意义 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其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 学生为本 传统教师教育具有鲜明学科本位的特征,价值取向存在着“见物不见人”、“重知不重行”的趋向,关注教师的知识积累,忽视教育对象的存在价值。 “在民众学校的发展史上,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力的“ 人工窒息机 ”。 即便在 21世纪前夜的今日,教学沦为“ 人工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