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凼隧道洞口塌方处理实施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钢筋网为Ф8钢筋加工制作,网格间距为20cm*20cm,喷射混凝土厚度拱墙25cm. 该段于2011年10月6日至2011年12月26日完成上台阶的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2012年1月6号在开挖左线DK150+832下台阶时隧道仰坡出现塌方,且洞内初期支护严重变形。 在开挖过程,实际揭露围岩与设计围岩有一定出入,隧道两侧主要为灰灰色砂质板岩,掌子面中部主要为黏土充填层,围岩自稳能力差,两侧拱脚部位有基岩裂隙水下渗,岩体遇水较易产生软化,对围岩整体稳定不利。 导致 由于隧道埋深较浅,且存在一定的偏压现象,加上围岩情况较差,通过监控量测发现该段的拱部下沉及位移变形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初期支护的施工,增加了锁脚导管的数量,确保了施工安全。 由于连续下雨,隧道处于浅埋且偏压,围岩遇水极易软化导致隧道左线下沉较大,最终隧道仰坡出现段加强,洞内初期支护严重变形。 为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后序施工安全,对仰坡进行卸载刷坡,重新施作边仰坡临时支护,由于洞内左线初期支护变形严重为保证二次衬砌质量对初期支护进行换拱处理,由于山体存在偏压,在换拱前先施作钢筋砼套拱,对仰坡地表裂缝进行管棚及小导管注浆,最后进行换拱处理。 洞口段加强处理方案: 先对边仰坡刷坡卸载,然后进行边仰坡临时防护,同时为防止洞内初期支护继续变形,先回填土至拱部150度范围,压实土并在其上方施作横向支撑,通过监测,当该段初期支护处于稳定状态后,为保证后序换拱施工安全,施作6米长套拱,套拱基础需坐落在坚硬的围岩上,由于长时间下雨及隧道段加强引起的山体扰动,基础很软化达不到承载力要求,左线套拱基础及地表裂缝施工35根Ф108大管棚,右线套拱基础施工17根Ф108大管棚,大管棚需深入仰拱下且入岩至少3m以上,管棚需发挥三大作用,a:固定套拱基础;b当开挖下台阶时,管棚对套拱有支撑作用,c:对地表松散的土质注浆有固结作用,在做套拱的同时,需对洞内初期支护侵限的部位进行注浆支护;最后采用风镐或者弱爆破对侵限的部位进行换拱。 洞口段加强处理施工工艺: 、洞内回填土及架设横向支撑:如下图1所示。 图仰坡卸载及防护 : 边仰坡采取边开挖边支护,支护方式采用挂网喷锚。 支护参数为:隧道洞口仰坡φ22锚杆长4米,铺设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25cm,并喷射C20混凝土,厚度15cm。 隧道两边边坡采用φ22锚杆,,梅花形布置,铺设φ8钢筋网片,喷射C20混凝土15cm。 、套拱施作工艺(见套拱施作工艺流程): 测量放样 开挖套拱基础平台浇筑基础平台同立套拱I18钢架并喷锚绑扎套拱两层钢筋立模加固浇筑C30砼施工套拱基础平台108大管棚管棚注浆第二次浇筑套拱基础平台套拱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